以《猫》为例谈背景知识的介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文本在创作时,都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背景的烙印。但是,现如今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很难跨越时空,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积淀和情感价值去真正理解文本的内蕴。那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深层次剖析作品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若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1]因此,文本教学时,在恰当的时机加入文本的背景知识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文本。本文将以郑振铎《猫》的教学为例,浅析背景知识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背景知识介绍的重要性
   《猫》是统编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題概括,历来争议不少。有些教师会把《猫》归为写小动物的课文,认为它是“状物的散文”,还有的教师在讲解时,浅显地归纳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思想:“不应凭好恶、偏见办事”[2],或是“珍视爱护弱小的生命”[3]等等诸如此类的架空文本的浅显理解。
   当我们对一篇文章的主题难以做出准确合理的定论时,当我们发现一篇文章的重难点难以突破时……我想,背景的介绍显得尤为重要。《猫》是郑振铎1925年创作的小说,后来编入他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品在讲述三只猫的故事,可是想要传达的内蕴超出了猫本身。“五四”之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家郑振铎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声嘶力竭地大呼:“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了”!他呼吁人们起来考察社会的坏处,暴露社会的肮脏和悲惨,并对之进行改造。这是他的文学主张,当他在写旧家庭的故事时,他认为,罪恶的根源在社会,而非家庭。“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么?不过假定他们是‘坏的’,或‘不对的’,那是他们本身的罪恶么?”[4]他的矛头直指当时的黑暗社会。作者写《猫》,就是在揭露那段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堪的一面,以及在社会一隅带着丑陋面具的人们。把这段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文章和作者的情感。
   其实,有许多文本在学习时,都需要引入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说,在学习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对侵略者如此愤怒的作者却取了一个日本人的笔名。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不理解为何看着如此美丽的花,作者却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许多的不理解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作品所处的那段的历史。
   二、背景知识介绍的时机应恰当
   背景知识介绍的时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上《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实验:甲班在学习课文前介绍背景知识,乙班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介绍背景知识,效果大相径庭。甲班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课前介绍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社会功用”,在回答问题时,他们一直往答案的“深处”想,而这种往深处挖是为了迎合我的教学,并非他们真正的理解所得。
   乙班教学时,我把背景知识的介绍放在理解“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上。这里也是教学的难点,不易于学生理解。这时再适时介绍接受过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郑振铎写作此文的目的,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哦!作者言语之间,是在批判社会的种种阴暗。周家的丫头不就象征着社会上那一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的人们,捉猫的过路人不就代表着社会上那一类损人利已、品行恶劣的人们……再通过设置问题:“我”既然觉得愧疚,那为什么不开个宠物店,收留流浪猫,“将功赎罪”呢?为什么是“永不养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因为即使我不再凭个人好恶,我不再带有私心和偏见,于猫都是无用的,因为“猫”在这个时代里,不改变这个时代,不改变这个社会,猫的境遇也不会得到改善。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再去把握郑振铎真正的创作意图会容易的多。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因文而异,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即可。可以在教学之前,可以在教学之时,亦可在教学之后,只要在引入时,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能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比如说,《我的叔叔于勒》的背景介绍可以放在教学总结之时,通过小练笔“假如叔叔于勒是个富翁”的设置,让学生围绕情节发展最后会有何不同让学生展开思考,再适时补充背景,学生就可较深地理解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背景知识介绍的内容要适度
   (一)全面了解,方能信手拈来
   教师需要对所教的每一篇文章做全面且细致的研究,从作家的创作经历、文学追求、时代背景等等。只有全面透彻地了解这些,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向学生讲解时,才能清晰明了地传达清楚。
   郑振铎的《猫》,选自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细读其它的小说,则更容易理解郑振铎对社会的批判。在《书之幸运》中,仲清因为买书时常和妻子吵架,买来一堆“有用”“无用”的书,只是喜欢,却全然不顾家里的境况。现在,终于到了赊账买书的境况了。作者对仲清本身有批判,但更多地嘲讽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淡漠》中,文贞感觉到了芝清在这个“现实”里的“变异和利己”,她控诉现实,这个不堪的现实让许多有热情有理想的人,变得如同“一片枯黄的树叶”……在学习《猫》之前,教师提前读完这15篇小说,我想,对于《猫》的创作意图,一定可以了然于心。在讲解《猫》时,将15篇小说信手拈来,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亦可加深他们对《猫》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全面了解,也要求教师有相当数量的读书量,至少对初中课文牵涉到的文本和作者要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只有自己先读,才会给学生的推荐读,学生才会有更真切的理解。
   (二)取其精华,才能为我所用
   教师在下足功夫,搜集材料,全面掌握作品的背景知识之后,在向学生介绍时,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而不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针对课文,选择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升华学生情感的知识,无需过多,也无需过全。哪怕只是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话,一个点,只要能为文本的解读提供帮助,就已足够。郑振铎在书写《猫》时,为何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情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未免有几分的眷恋”,所以小说言语之间虽有批判,却缺失了一针见血的深度和力度。但是这无需向学生介绍,他们只需要了解作者书写此文,是为了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即可。    还有如,初中教材里,很多课文是以文革为背景创作的,《老王》《华南虎》等等,但是在向学生介绍这段历史时,只需要让他们了解那段岁月里,许多文人受到迫害,无法自求多福。但为何会遭到迫害,无需向学生讲解过多。总而言之,在向学生介绍文本的背景知识时,重点不在于介绍的内容是否全面,而在于是否适度。
   (三)类比阅读,实现拓展延伸
   要加深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学生还可通过拓展阅读来实现。鲁迅的《兔和猫》也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也创作于“五四”之后。和郑振铎《猫》类似的是,它也是借动物来寓视社会现象,谴责社会上那些任意践踏他人生命的“强势者”。它和《猫》有着内在的契合:虽然在写动物,但是内蕴深厚,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投影。所以,在学习《猫》的同时,推荐学生去读鲁迅《兔和猫》,我想更加有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并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加深理解。
   这样的方法,适合在很多课文中,比如说,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可以推荐学生去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建议学生读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学习杜甫《石壕吏》时,可让他们读完杜甫的《新安吏》《潼关吏》等等。
   新课标强调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內涵,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会过多强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赏析、解读文本,这其中,学生自然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作者创作的“主体性”又如何在学生理解的“主体性”上体现呢?“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5]这种情感的取向,受到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动机的影响。所以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本身,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345.
   [2]王乃安.读《猫》札记[J].淮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7).
   [3]孟宪军.《猫》教学创意[J].语文教学通讯,2011(9).
   [4]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1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4.
   [5]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J].语文学习,2003(1).
  刘国亚,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教师。
其他文献
【备课思考】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
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习作评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作文修改和评价的重要性,既要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评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习作评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有效地改进措施。调查显示,如果采用教师评改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自身缺陷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要采用自主评改的方式。   一、帮助学生构思,展現思维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活力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投入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对活力课堂的构建进行探究,为学生营
语文教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非智力因素,国内的学者一般认为包括动机、兴趣、习惯、意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然而从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容易忽略阅读教学部分,没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是一个主要的教学问题。因此,文章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始终将阅读教材作为主要的
古有云“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句俗语,也是一种思想哲理,细节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态势。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恰巧是影响成败的因素。同样初中教学中,细节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创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及注重每个环节上的每个教学细节,可以焕发出新的教学活力,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生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细节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的语文教学细节,主要是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在语文课堂上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的氛围还是会呈现出沉闷乏味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教学上还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但是作文依然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老大难",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就是平时学生不注意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长期以来,《背影》成为老师们课堂讲解的重点篇章之一。像这样的名篇佳作,讲解的着眼点是很多的,不少教师或抓住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或抓住关于父亲的动作描写,抑或抓住儿
作文的结构主要是指作文的开头、线索、过度、结尾等各方面的安排。在高考作文中,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那么能够让阅卷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作文的内容,从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