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需要”: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条件分析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she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条件是关系城乡一体化能否实现的根本所在。城乡二元分割只注重了效率却忽视了公平和参与,所以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时兼顾公平、效率和参与,否则,城乡差距会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基于公平、效率、参与价值目标的考虑,提出城乡一体化应该满足"三个需要":一是应该满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二是应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应该满足农民参与的需要,增强农民的参与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也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穿透空间异化的迷局,创新空间生产模式,把握社会发展的精髓和真谛,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国民幸福总值)关怀"的转变,构建一条社会更加和谐、民众更加幸福的"中国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体动力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是一个以尊重劳动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调动主体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品属性,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而出现农产品"柠檬市场",因而公共治理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防线。但是,在现有的政府职责考核机制和财政制度下,正是这种信誉品属性使各级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视为"费力难讨好"的苦差。由于缺乏足够动力或有效的压力,各级政府利用信息优势和考核机制的漏洞,采取各种策略性行为应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致使我国日益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因执行机制无力而难以真正落实。
自治在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在本质上追求免于无端干预而自主行动的权利。由于自治主体的本位主义行为倾向和自治能力的不足,对自治行为施以正当的控制便成为必要。西方政治哲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控制的正当性予以证明:控制源于承诺和同意;控制源于因控制而获取的利益;控制源于自然正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控制是人类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本质使然,所以具有正当性。当然,控制只有在一定的边界内才称得上正当,在实施控制时需遵循避害原则、法治原则和救济原则。
近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推进执政重心的下移,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贯彻这一意图,总体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方向偏差的问题、社会积极性发挥不足的问题及部门权力借机扩张的问题等。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政府行为所体现的重心下移这一党和政府执政的新趋势,并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动因,认为这是压力和困局下的理性选择。如何保障执政重心下沉的有效性、科学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公共服务重构国家与基层的有机联系、确立与社会共治的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一书已于2011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聂运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李宗楼教授等主持编写,总共有十六位教授、博士参与撰稿工作,历时三年得以完成。该书结构严谨、文笔顺畅、内容充实、分量厚重、有一定深度,可供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机关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阅读参考。
古典共和主义对政治领域的普遍性,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公民美德的强调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使他持有一种积极政治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君主制、特权政治以及现代国家的批判,清楚地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所提倡的基于理性参与美德的普遍性国家;其二,马克思早期的某些政治理念从正面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
建国初期,在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下,中央政府鼓励各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地方经济社会系统随之产生,加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源的能力,从而为地方政府向上级政府的纵向求援、补给不足提供了制度保证,而地方资源之间的交流受到上级政府的调控与约束。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央政府逐渐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相伴而生的是社会主体及地方政府独立地位逐渐凸显,地方间的资源交流与互补主要借助于市场,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调配方式逐渐式微。在非
构建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转型期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县,X县基于自身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改革,为县级服务型政府建设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实际上,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与完整的系统,它是在"人本理念"及"服务理念"指导下,拥有注重效率、突出服务民众为基础的完善组织结构,具有公开、透明及参与性治理运行机制,以民众满意度为评价指标、为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县级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服务方式上进行改革
当代中国冲突管理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当政府作为与冲突并未直接相关的第三方对争议各方进行调解时,为化解直接冲突双方之间的矛盾而愿意为其"兜底",作出补偿,力图平息事态,结束争端。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制度情境,探讨其兜底的内在逻辑,即原本作为中立调解者的政府,是如何陷入"不得不"的境地,阐述政府兜底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剖析其限度,并指出规范和调整政府作为调解者角色的可能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