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逻辑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品属性,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而出现农产品"柠檬市场",因而公共治理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防线。但是,在现有的政府职责考核机制和财政制度下,正是这种信誉品属性使各级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视为"费力难讨好"的苦差。由于缺乏足够动力或有效的压力,各级政府利用信息优势和考核机制的漏洞,采取各种策略性行为应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致使我国日益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因执行机制无力而难以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族文化传统,农民合作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能忽略中国农村的宗族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宗族组织、宗派文化既是农民合作的“合力”又是“分力”,需要外力引导使农民从情感合作走向理性合作。宗族力量趋向合作的原动力植根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社会结构中,宗族内部的权威与信任关系在宗族成员的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农村不同宗族之间却存在着资源占有分歧、血缘亲情疏远、彼此之间猜忌等倾向,致使宗族之间的合作难以开展。因此,要培养农民合作意识必然要重建信任、权威与规则,通过一种外力的有效介入,实现宗族之间的合作和理性
任何社会的政治基础都在于农村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主导环境影响着农村发展战略和治理路径的选择。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经历了稳定发展与“政”治、开放发展与自治、有序发展与善治的演化过程。农村有序发展的“共治和善治”,需要基于多元主体的利益性,突出网络化治理;基于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突出民主化治理;基于社会生活追求的品质性,突出精细化治理。
从当前的政策文本和实践活动来看,农村社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的双向构建,彻底打破长期延续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本文着重探究了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城乡一体化构建过程、机制及其绩效,分别指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其理想形态。
印共(毛)继承了查鲁·马宗达的组织遗产,吸收了安得拉共产党的理论和长期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坚持并发展了纳萨尔巴里式的农民武装斗争。这个过程始于自发的特仑甘纳农民起义,走过自觉的纳萨尔巴里农民斗争,经历“黑暗篇章”时期的阵痛,于新世纪初独立建党,先后完成组织和思想的双重整合。该党的演进历经挫折却从未断裂,其缘起虽受国内外共运气候的影响,但仍植根于印度社会经济现实。如今的印共(毛)已形成的严密而完备的思想体系和组织系统,为新时期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准备了思想基础和组织条件,其存在与发展壮大给印度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所提示的认同维度是一种解决权力困境的新思路。认同独特的构成性作用可以通过利益的重构而引导国家行为的偏好变化。集体认同程度越高,权力变迁引发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进一步提高中国自身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水平,无疑是一项关涉和平崛起成功与否的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亚太更是重灾地区之一。由于各种灾害越来越大的破坏性及其跨国性,构建亚太地区救灾合作机制,共同协作应对灾害,成为亚太各国的共同需求。中国作为亚太大国,积极参与和构建亚太地区救灾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的良好关系,也有利于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其策略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与“一化三改”。
为进一步提升本刊学术质量,保证论文刊发公正性,本刊编辑部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从2013年第1期开始完全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谨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1.本刊只受理作者寄交的符合本启事要求的文字稿,凡不符合本启事要求者,视为无效投稿。2.寄交的打印稿、电子稿等,打印格式请参照本刊格式。3.稿件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等个人资讯,行文亦须避免可能直接透漏作者身份的词语。有关作者姓名、生年、职称、职务、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资讯,请另纸提供。稿件请直接寄至编辑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是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下,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国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为形式的新式民族自救运动,和以共产党领导的和平崛起为形式的新型民族自强运动。这是人类唯一一个数千年传承不坠的古老文明重新回到世界文明中心甚至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伟大进程。
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也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穿透空间异化的迷局,创新空间生产模式,把握社会发展的精髓和真谛,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国民幸福总值)关怀"的转变,构建一条社会更加和谐、民众更加幸福的"中国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体动力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是一个以尊重劳动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调动主体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