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直播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区直播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国豪油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直播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着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直播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3 433.50 kg/hm2。当直播密度为24万株/hm2和36万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的最佳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
  关键词 油菜;直播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四川盆地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11-03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optimum density of direct seeding rapeseed in 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in field conditions,taking Guohaoyou No. 8 as test material,effect of different live density on resistance,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for rape of hilly area in Sichuan Bas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of live plants,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nd lodging resistanc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of live,branches per plant parts increased,the length of the main inflorescence,total number of effective branches,effective pod number and yield of groups with the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hen direct seeding density was 360 000 plants/hm2,the group obtained the highest yield of 3 433.50 kg/hm2.The difference between 240 000 plants/hm2 and 360 000 plants/hm2 was not significantly. Therefore,the best live rapeseed density was 240 000~360 000 plants/hm2 in 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
  Key words rapeseed;direct seeding density;agronomic traits;yield;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Basin
  在我國的长江流域,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年种植面积在全国占比超过8成,总产量在世界上占比在1/4左右,高于欧洲和加拿大[1]。四川盆地丘陵区是四川油菜主产区,油菜播种面积已达80万hm2以上[2]。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油菜直播栽培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与传统的油菜育苗移栽生产方式比较,以直播机收为主的轻简化栽培方式,因省工省力、节本增效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接受和欢迎。关于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已很多[3-5],而有关四川盆地丘陵区直播油菜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方面的研究不多。笔者以当地主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为供试品种,进行了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当地直播油菜的大面积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4—2015年安排在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新桥村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以国豪油8号为供试油菜品种。试验肥料包括油菜专用复合肥等。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直播密度处理,分别为12万、24万、36万、48万、60万、72万株/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19.875 m2(5.30 m×3.75 m),宽窄行,宽行距为45 cm,窄行距为30 cm。直播密度由窝距控制,挖窝点播,每窝定苗3株。
  1.3 试验方法
  2014年9月26日播种。播种时统一施纯N 108 kg/hm2、P2O5 66 kg/hm2、K2O 66 kg/hm2、硼肥12 kg/hm2,采用底肥一道清,在播种前均匀撒施,再用旋耕机旋1遍。肥料为油菜专用复合肥,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6-9]。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油菜收获前对各个小区内油菜发生倒伏的情况进行统计。以油菜主茎与地面之间的倾斜角为依据,倒伏可分为4级,80~90°为1级,45~80°为2级,30~45°为3级,0~30°为4级。倒伏率可采取如下的计算公式计算:
  倒伏率(%)=(小区倾斜度小于45°植株株数/小区植株株数)×100
  在油菜成熟期对各个小区内菌核病的发生进行调查统计。按照如下公式对其发生率进行计算:   菌核病发病率(%)=(小区菌核病植株株数/小区植株株数)×100
  油菜成熟期随机在每个小区内选择10株长势一致的植株进行室内考种,产量的统计要分小区进行。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统计分析软件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逆性
  通过对各种植密度处理的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菌核病的发病率和倒伏率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时,油菜的菌核病发生程度最低,随着群体数量增大,植株变细,菌核病发病率增大。在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时,菌核病的发生程度最重。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油菜倒伏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时,植株倒伏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
  2.2 单株性状及产量
  2.2.1 农艺性状。由表2可知,直播的密度水平与油菜的单株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差异。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株高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在12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油菜的株高最高,为197.3 cm;72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株高最矮,为177.9 cm。有效分枝高度随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在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时,有效分枝高度为99.4 cm,为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达到显著水平。主花序长度随直播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时,主花序长最小,为56.8 cm,较12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降了9.7%。有效分枝数的多少是影响有效角果总数的重要因素,随着油菜直播密度逐渐增加,各级有效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总数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当直播密度从12万株/hm2增加到72万株/hm2时,单株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总数均有一定的降低,分别减少了1.4、3.9、5.3个。但在36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二次分枝数显著高于24万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因此有效分枝总数在36万株/hm2种植密度的处理显著高于24万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当油菜直播的密度继续增加时,二次有效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总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说明在36万株/hm2的较高直播密度水平下,植株性状如二次分枝数增加,有利于增加单株生产力。
  2.2.2 经济性状及产量。经过方差比较,在不同的直播密度下,油菜植株的产量及经济性状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变动幅度最小的性状为角粒数,变化幅度最大的为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
  当直播密度从12万株/hm2的水平增加到72万株/hm2时,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表现为先降低,种植密度达到36万株/hm2时,比种植24万株/hm2的处理稍有增加,种植密度48万~72万株/hm2处理之间,表现出继续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12万株/hm2时单株有效角果总数最多。角粒数和千粒重随直播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种植密度24万株/hm2水平下角粒数最大,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千粒重最高,为3.18 g。随着油菜直播密度的逐渐增加,单株产量先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时,比24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处理增加,当种植密度由48万株/hm2增加到72万株/hm2,产量逐渐降低;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时的单株产量较12万株/hm2的减少10.70 g,减幅为41.63%,差异達到显著水平。
  2.3 群体性状及产量
  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的群体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各个种植密度下群体的性状有显著的差异,变动幅度最大的为有效角果总数,其次为一次有效分枝角果数,变动幅度最小的性状为群体产量。从农艺性状来看,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群体一次有效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总数逐渐增加,群体二次有效分枝总数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时,群体二次有效分枝总数最少,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二次有效分枝总数最多。
  从经济性状来看,由于群体数量的增加,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有效角果总数随直播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的处理相比,增幅都比较大。二次有效分枝角果数随直播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的趋势。
  从产量来看,群体产量为3 083.55~3 433.50 kg/hm2,变幅为11.35%。产量随直播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大,分别较12万、48万、60万、72万株/hm2处理增加11.35%、5.64%、8.13%、11.05%,与24万株/hm2种植密度处理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将不同直播密度和群体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量依直播密度的回归方程Y=-0.29x2 23.27x 2 902.62(R2=0.735 7),通过边际分析得出,当直播密度增加到39万株/hm2时,群体理论产量为3 358.98 kg/hm2,低于36万株/hm2(3 433.50 kg/hm2)的实收产量,表明群体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下降,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 结论与讨论
  直播密度在旱地对油菜抗逆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在四川丘陵区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直播密度下油菜的抗菌核病和倒伏性,结果表明,随直播密度的增加,油菜倒伏率升高,菌核病发病率增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旱地条件下,要把握好适合的油菜直播密度,才能增强品种的抗逆性。
  从本试验结果看,适当的增加直播密度能增加群体有效角果总数,增加单株的二次有效分枝数,但直播种植过密,单株的有效分枝总数和有效角果总数减少,单株产量的降低造成群体减产。本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密度72万株/hm2,群体有效角果总数最大,但群体产量最低;直播密度36万株/hm2,群体二次有效分枝数最大,群体产量最高。因此,在旱地直播条件下,群体二次有效分枝数可以作为适宜直播密度的一种判断指标,但该指标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多年多点直播密度试验的验证。
  本试验条件下,当油菜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时,各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综合各处理间国豪油8号的抗逆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在四川盆地丘陵区,国豪油8号在旱地上的最佳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
  4 参考文献
  [1] 陈红琳,陈尚洪,沈学善,等.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0):142-145.
  [2] 王继玥,宋海星,官春云,等.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产量与茎叶性状对施肥水平的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59-264.
  [3] 苏伟,鲁剑巍,周广生,等.免耕及直播密度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519-1526.
  [4] 马霓,张春雷,李俊,等.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结实期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节[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2):180-184.
  [5] 叶剑,孙万仓,武军艳,等.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71-175.
  [6] 徐洪志,廖淑梅,曾川,等.稻田免耕直播油菜三峡油3号的种植密度研究[J].作物杂志,2011(5):114-116.
  [7] 许才康,孙华,张建栋,等.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1):102-104.
  [8] 徐小冰,张明刚.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适宜定苗密度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4(3):10-12.
  [9] 史莉娜,杨霄,马晓丽,等.油菜新品种秦优10号直播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11-12.
其他文献
摘要 选用6种药剂进行防治柑桔介壳虫(矢尖蚧、吹绵蚧)试验,结果表明:30%硝虫硫磷1 000倍液、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500倍液(施药2次)、40%速扑杀1 000倍液对柑桔矢尖蚧、吹绵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柑桔;矢尖蚧;吹绵蚧;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6.661.21;S48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
摘要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咸宁市通山县新屋村为例分析了该地区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心理状态,总结了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贫困户;致贫原因;扶贫对策;湖北咸宁;黄沙镇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306-03  Abstract Precision Poverty is
摘要 介绍罗甸县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成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经验与启示,以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高产创建;成效;配套技术;贵州罗甸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68-02  玉米是罗甸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07万hm2左右,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2.17%;总产量4.72万t左右,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
摘要 介绍了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特征特性,总结归纳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技术指导。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46-02  淮麦33是由江苏淮阴农
摘要 为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从事农民培训项目区县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总结了一些良好经验做法。现介绍休宁县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做法;建议;安徽休宁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92-01  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
摘要 简要阐述了东海县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重点探讨了职业农民培育的东海模式,包括菜单式培训、特色培训教材、创建实训基地、专家跟踪指导、建立流动课堂、注重师资培训、“电商”走进课堂等,以期为东海县农推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推动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成绩;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
摘要 以浙江省近10年(2006—2015年)来主栽的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品种,利用普通方法和HSC法分析供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评估各品种的适应性并加以比较,以期为生产应用决选优良品种提供一种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粳稻;HSC法;高产稳产性;适应性;浙江省;2006—2015年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42-02  现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依法履行《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的职责。本文就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林地保护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评价;河南周口;川汇区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
摘要 主要介绍了尤金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一系列丰产措施,仅供生产实践参考。  关键词 尤金马铃薯;选地整地;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74-01  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份之一。现有耕地面积17
摘要 以一株实验室保存的米曲霉M1102为出发菌株,研究固态环境中碳源、氮源、初始pH值、含水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因素对米曲霉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为麸皮,氮源为豆饼粉,初始pH值为6.5,含水量为50%,培养温度为30 ℃,培养时间为60 h时,米曲霉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  关键词 米曲霉;固态发酵;纤维素酶活  中图分类号 S1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