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而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也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下面以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II(必修)》中的《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
1. 案例来源
(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
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优秀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
现代媒体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他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注意搜集,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把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
(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
2. 案例选择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更好地落实教学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在案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确定案例。
(2)匹配性原则
选择的案例要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诠释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作用。
(3)实际性原则
所选案例一定要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使教学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的引入时机、引入目的、引入方法却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整个环境。案例教学法基本上分四个阶段。
1. 读懂案例,感知具体事例
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一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把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整治前西溪湿地的情况、西溪湿地公园等进行图文并茂地展示,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和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2. 分析案例,探究因果关系,掌握基本原理
学生一旦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要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指导学法。这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什么叫做湿地?湿地的类型有哪些?(这是浅层次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湿地的含义。此问属于知识性探究)
(2)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西溪湿地保护为什么势在必行?(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理解湿地资源的重要作用——“地球之肾”,明白目前人类对湿地资源种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同为湿地的西溪也难逃此厄运。此问属于行为性探究)
(3)西溪湿地采用什么保护模式,采取哪些措施?如果你是专家你会选择哪一个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方案,为什么?(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问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极大诱发,一次又一次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对问题的探究形式应采用个体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先个体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来考虑选择。上述问题(1)就可以个体自主探究,问题(2)(3)直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先合理分配工作。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任务,才能让讨论更深入,最好在课前探究,教师加以辅导。小组合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 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有的学生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班级交流,提出解决办法,可以使学生取得更高层次的认识。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安排的班级交流形式是每小组派代表把问题做成课件进行交流。
4. 总结评价反思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总结案例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除了对知识结构的总结及学生参与度的关注外,特别要让学生明白西溪湿地的保护模式有别于洞庭湖和东北的三江平原的沼泽,但最终目的都是确保湿地生态各系统的功能,发挥湿地的最大功效,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而对于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四种方案的选择,事实上各方面的专家已经详细进行论证,并有了评选结果,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评选,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具体方案时,要谨慎,要从多方面考虑,它毕竟不是课堂,在课堂上错了可以重新选择,而现实是很残酷的,错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通过总结,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从中取得经验,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当然,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总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时,都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不仅是教学评价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对新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案例材料的选择,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
1. 案例来源
(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
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优秀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
现代媒体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他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注意搜集,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把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
(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
2. 案例选择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更好地落实教学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在案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确定案例。
(2)匹配性原则
选择的案例要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诠释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作用。
(3)实际性原则
所选案例一定要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使教学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的引入时机、引入目的、引入方法却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整个环境。案例教学法基本上分四个阶段。
1. 读懂案例,感知具体事例
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溪湿地为例》一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把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整治前西溪湿地的情况、西溪湿地公园等进行图文并茂地展示,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和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2. 分析案例,探究因果关系,掌握基本原理
学生一旦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要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指导学法。这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什么叫做湿地?湿地的类型有哪些?(这是浅层次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湿地的含义。此问属于知识性探究)
(2)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西溪湿地保护为什么势在必行?(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理解湿地资源的重要作用——“地球之肾”,明白目前人类对湿地资源种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同为湿地的西溪也难逃此厄运。此问属于行为性探究)
(3)西溪湿地采用什么保护模式,采取哪些措施?如果你是专家你会选择哪一个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方案,为什么?(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问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极大诱发,一次又一次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对问题的探究形式应采用个体自主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先个体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来考虑选择。上述问题(1)就可以个体自主探究,问题(2)(3)直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先合理分配工作。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任务,才能让讨论更深入,最好在课前探究,教师加以辅导。小组合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 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有的学生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班级交流,提出解决办法,可以使学生取得更高层次的认识。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安排的班级交流形式是每小组派代表把问题做成课件进行交流。
4. 总结评价反思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总结案例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除了对知识结构的总结及学生参与度的关注外,特别要让学生明白西溪湿地的保护模式有别于洞庭湖和东北的三江平原的沼泽,但最终目的都是确保湿地生态各系统的功能,发挥湿地的最大功效,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而对于中国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四种方案的选择,事实上各方面的专家已经详细进行论证,并有了评选结果,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评选,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具体方案时,要谨慎,要从多方面考虑,它毕竟不是课堂,在课堂上错了可以重新选择,而现实是很残酷的,错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通过总结,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从中取得经验,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当然,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还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总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时,都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不仅是教学评价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对新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