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北京马拉松举办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吃惊。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尽管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已经三年多了,但北京依旧是一个神秘的城市,在这里举办环城马拉松比赛,无疑是超出西方人想象的事。对于国人而言,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与世界体育运动相隔离,人们对马拉松的了解并不多。
今天的北京马拉松,每年参加者数以万计,99%都是业余爱好者。而在1981年,参加人数却非常少,只有86名。
参加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体育總局和北京市政府把关比较严。来参加比赛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特邀选手,一种是自愿参加者。特邀选手由国家田径协会直接向参与国田径协会发出邀请,自然都是世界级的马拉松运动员。而自愿参加者,看似给普通群众参加比赛打开了大门,实际上却设置了很多条件。一是年龄必须在21岁至45岁之间;二是必须缴纳服务费,一人一天50美元,外加5美元报名费,这笔巨额费用几乎把所有国内马拉松爱好者拒之门外;最后一条要求最严格,最佳成绩必须在2小时20分之内,这一条更是卡死了绝大多数自愿参赛者。事实上,最后成绩出来,没有一名中国运动员达到这个标准。
由于第一次举办这么大的赛事,主办方也没有经验。特别是在城市中如何划定比赛区域很伤脑筋,既要尽量展现北京风貌,又要避开敏感部门,而这两者几乎是无法兼顾的。北京那时候比较适合开展马拉松运动的路线并不多,可以展现大国风貌的区域,或者说建设得比较好的区域也是有限的。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最后选择的路线还是照顾了展现北京城市风貌的需求,由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西单、五棵松至古城折返,回到天安门广场。这条路线有很多政府和军事部门,也是北京真正的核心区域,但是没有办法,这也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沿途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准备?这一点可以说一直都是北京马拉松的弱项。三十多年后北马赛事“尿红墙”的问题,在当时也曾出现。但好在参赛选手少,解决起来还算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是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好意思,因为北京市把这个比赛作为当年的重头戏,完全是按照欢迎外国元首进长安街的规格搞的,比赛路线两侧,彩旗飘扬,长安街沿线更是人声鼎沸,欢声如雷。这些人除了单位组织来的,还有不少是自发来的。那时候接触到世界一流选手的机会不多,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不少地方观众都是围了好几层,加油声此起彼伏,让那些习惯了在寂寞路线上奔跑的外国选手,感受到北马赛事不一样的热情。
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国外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由瑞典的谢尔·埃里克斯塔尔创造的2小时15分20秒。我国选手的最好成绩由彭家政跑出,为2小时26分3秒。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个不足百人参加的比赛有一天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1998年,北京马拉松正式放开了参加比赛的限制,将比赛时间定为5个小时,并且除了男女马拉松外,还增加了半程马拉松、9公里和迷你马拉松,参赛者达到三万人之多。这场原本以外国选手参加为主的赛事,终于成了全民性的运动项目。
今天的北京马拉松,每年参加者数以万计,99%都是业余爱好者。而在1981年,参加人数却非常少,只有86名。
参加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体育總局和北京市政府把关比较严。来参加比赛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特邀选手,一种是自愿参加者。特邀选手由国家田径协会直接向参与国田径协会发出邀请,自然都是世界级的马拉松运动员。而自愿参加者,看似给普通群众参加比赛打开了大门,实际上却设置了很多条件。一是年龄必须在21岁至45岁之间;二是必须缴纳服务费,一人一天50美元,外加5美元报名费,这笔巨额费用几乎把所有国内马拉松爱好者拒之门外;最后一条要求最严格,最佳成绩必须在2小时20分之内,这一条更是卡死了绝大多数自愿参赛者。事实上,最后成绩出来,没有一名中国运动员达到这个标准。
由于第一次举办这么大的赛事,主办方也没有经验。特别是在城市中如何划定比赛区域很伤脑筋,既要尽量展现北京风貌,又要避开敏感部门,而这两者几乎是无法兼顾的。北京那时候比较适合开展马拉松运动的路线并不多,可以展现大国风貌的区域,或者说建设得比较好的区域也是有限的。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最后选择的路线还是照顾了展现北京城市风貌的需求,由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西单、五棵松至古城折返,回到天安门广场。这条路线有很多政府和军事部门,也是北京真正的核心区域,但是没有办法,这也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沿途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准备?这一点可以说一直都是北京马拉松的弱项。三十多年后北马赛事“尿红墙”的问题,在当时也曾出现。但好在参赛选手少,解决起来还算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是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好意思,因为北京市把这个比赛作为当年的重头戏,完全是按照欢迎外国元首进长安街的规格搞的,比赛路线两侧,彩旗飘扬,长安街沿线更是人声鼎沸,欢声如雷。这些人除了单位组织来的,还有不少是自发来的。那时候接触到世界一流选手的机会不多,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不少地方观众都是围了好几层,加油声此起彼伏,让那些习惯了在寂寞路线上奔跑的外国选手,感受到北马赛事不一样的热情。
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国外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由瑞典的谢尔·埃里克斯塔尔创造的2小时15分20秒。我国选手的最好成绩由彭家政跑出,为2小时26分3秒。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个不足百人参加的比赛有一天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1998年,北京马拉松正式放开了参加比赛的限制,将比赛时间定为5个小时,并且除了男女马拉松外,还增加了半程马拉松、9公里和迷你马拉松,参赛者达到三万人之多。这场原本以外国选手参加为主的赛事,终于成了全民性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