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遇马拉松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北京马拉松举办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吃惊。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尽管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已经三年多了,但北京依旧是一个神秘的城市,在这里举办环城马拉松比赛,无疑是超出西方人想象的事。对于国人而言,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与世界体育运动相隔离,人们对马拉松的了解并不多。
  今天的北京马拉松,每年参加者数以万计,99%都是业余爱好者。而在1981年,参加人数却非常少,只有86名。
  参加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体育總局和北京市政府把关比较严。来参加比赛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特邀选手,一种是自愿参加者。特邀选手由国家田径协会直接向参与国田径协会发出邀请,自然都是世界级的马拉松运动员。而自愿参加者,看似给普通群众参加比赛打开了大门,实际上却设置了很多条件。一是年龄必须在21岁至45岁之间;二是必须缴纳服务费,一人一天50美元,外加5美元报名费,这笔巨额费用几乎把所有国内马拉松爱好者拒之门外;最后一条要求最严格,最佳成绩必须在2小时20分之内,这一条更是卡死了绝大多数自愿参赛者。事实上,最后成绩出来,没有一名中国运动员达到这个标准。
  由于第一次举办这么大的赛事,主办方也没有经验。特别是在城市中如何划定比赛区域很伤脑筋,既要尽量展现北京风貌,又要避开敏感部门,而这两者几乎是无法兼顾的。北京那时候比较适合开展马拉松运动的路线并不多,可以展现大国风貌的区域,或者说建设得比较好的区域也是有限的。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最后选择的路线还是照顾了展现北京城市风貌的需求,由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西单、五棵松至古城折返,回到天安门广场。这条路线有很多政府和军事部门,也是北京真正的核心区域,但是没有办法,这也是时代局限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是,沿途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准备?这一点可以说一直都是北京马拉松的弱项。三十多年后北马赛事“尿红墙”的问题,在当时也曾出现。但好在参赛选手少,解决起来还算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是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好意思,因为北京市把这个比赛作为当年的重头戏,完全是按照欢迎外国元首进长安街的规格搞的,比赛路线两侧,彩旗飘扬,长安街沿线更是人声鼎沸,欢声如雷。这些人除了单位组织来的,还有不少是自发来的。那时候接触到世界一流选手的机会不多,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不少地方观众都是围了好几层,加油声此起彼伏,让那些习惯了在寂寞路线上奔跑的外国选手,感受到北马赛事不一样的热情。
  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国外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由瑞典的谢尔·埃里克斯塔尔创造的2小时15分20秒。我国选手的最好成绩由彭家政跑出,为2小时26分3秒。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个不足百人参加的比赛有一天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1998年,北京马拉松正式放开了参加比赛的限制,将比赛时间定为5个小时,并且除了男女马拉松外,还增加了半程马拉松、9公里和迷你马拉松,参赛者达到三万人之多。这场原本以外国选手参加为主的赛事,终于成了全民性的运动项目。
其他文献
制作菜肴,有时需要加少许酒。酒的作用,一是能增加菜肴的香气,二是能使咸甜各味充分渗透进菜肴之中,三是能除去肉类的腥膻味,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但是烹饪用酒要用得恰当,不然的话,一菜当前,唯觉酒气攻鼻,就大煞风景了。那么,烹调用酒,如何才算恰到好处呢?  用厨师的行话来说,烹饪用的酒统称“料酒”。这些料酒包括绍酒、玫瑰露酒(或米酒)和汾酒,色酒及药酒不宜。严格来说,制作不同的菜肴,应使用不同的料酒
纸包飞龙  1982年,金日成来中国访问。举行国宴的前几天,人民大会堂餐厅处的领导照例同老厨师们一起拟定菜单,我也有幸参加了。  当时有一种食材是榛鸡,俗称飞龙鸟,是东北地区珍贵野禽。当大家讨论到飞龙鸟可做什么新鲜菜时,我说:“飞龙鸟基本都是瘦肉,脂肪很少,以往都习惯做烤或香酥的,这样经过高温处理,食之发柴而不鲜嫩。是否可以将飞龙鸟生肉切丝,再掺些肥膘肉丝,调味后用江米纸(又叫糯米纸)包着,以炸的
一般人喝绿豆汤,往往只重口感,很少注意色泽的差别。我则误以为绿豆汤愈浓稠愈好。  我喝绿豆汤的品位有所开窍,应在台湾南部当兵服役时。那时弟弟在成大就读,有一天趁休假时去探视。未遇,走出校门,天气闷热难当,看到一绿豆汤店面,客人特别多,因而顺势走了进去。当时在嘈杂而拥挤的人潮里,只想快点喝完走人。可才啜饮,顿时心凉脾开,暑意全消。意外的,喝到了有生以来最优质的绿豆汤。  我不禁仔细端详碗中美馔,这才
大肠的口味肥腴浓郁,若加些蒜末下沸油锅,掂锅一个鲤鱼翻身,满屋喷香。可惜香气过浓,有些熏人,有洁癖者忙掩鼻急摇手作秀道:“臭!”真是一疵掩大德。  大肠美味在肥,肥则香,香而糯,糯得有嚼头。大肠也如长江,分上游、中游、下游。紧邻胃部的上游最丰沛,内壁肥厚。将大肠里面翻出,用面粉反复揉搓,面粉去秽但不伤物。然后浸入一锅冷水,炖至半熟,捞出,这样油脂不溢,切成“愁肠万段”依然很饱满。所有异味全落在那锅
洋人很纳闷:木耳、粉条之类啥味也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嗜好?其实好的是它们的“口感”。这个词儿本来没有,或许是从现代衣料商的“手感”衍生的。口感的本质,林语堂独有见地,定义为“进食时口腔内各部位对食物触觉的总和”,把口感归于“触觉”。大美食家梁实秋所见略同,他谈到海参,说:“这道菜的妙处不在味道,而是对我们触觉的满足。我们品尝美味有时兼顾到触觉。”  林语堂又说,“我们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欧
口戏饱腹  这所“五七干校”,全称叫“反修防修五七干校”,地处湘潭市远郊的茅山冲。1969年冬,本市文艺界各个行当的人物,当然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的人物,都被遣送到这里来了。  我当时40岁,正是大量消耗能量的年纪,饥饿的煎熬让我度日如年。  我和曲艺团的口技演员乐众住上下铺,他上铺我下铺。  有一天晚饭后,我对乐众说:“我总觉得饿,难受。您呢,口戏大师?”  “彼此彼此。而且,所有的人都一样。
禽畜之中,雄性的肉质比不上雌性,老的比不上小的,就像母鸡比公鸡好吃,小鸡比老鸡好吃,小母鸡比什么鸡都好吃。为什么呢?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道:那是因为雄性的精气全跑到雌性身上了!雄性动物情窦一开,就追逐雌性,把自己的精气泄到雌性身上,失去精气的肉体就逐渐松弛老化,失去鲜美之味。而雌性恰恰相反,它吸纳了雄性的精气,滋养自己,肉质反而甜美。所以老饕们宁吃雌不吃雄,要吃雄的,也是吃嫩不吃老。因
母亲12岁时被作为童养媳送到父亲家,还没等混个脸儿熟,15岁的父亲就跟着部队走了。这一走,就是11年。  家里就剩下三口人:祖母、母亲、比母亲小两岁的小叔叔。  祖母是小脚,性子懦弱,成天就在屋里转。12岁的母亲很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学会了打柴、挖菜、种地,在那动荡的年月,想尽一切办法填饱家人的肚皮。孤儿寡母的,难免会有人欺负,在长期的恐惧和抗争中,母亲渐渐变得泼辣刚强,她从不主动惹人,可谁也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