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创新之门,激活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
一、充分运用插图,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幅图,画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时的喜庆场面。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巧妙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再用言语表达插图意思,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借助文本的空白处展开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在描写和叙述时,作者往往为了表达的需要,欲言又止,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这里语言没有直接的可感性,读者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在人物语言的空白处创造想象的空间。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种种原因,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不完整。如《小抄写员》一文,当叙利奥父亲发现叙利奥夜里替自己抄写邮签,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内心充满了懊悔和慈爱,他把儿子抱到母亲床上,放到母亲怀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快亲亲这好儿子吧!可怜,为了维持一家生活,他四个月来竟没有睡过一次整夜觉,我还那样地责骂他……”这里的人物语言出现了空白,我抓住了这些空白,让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把叙利奥父亲一言未尽的内容填补进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补充说:“我真不应该呀,也不问清楚情况,就这样乱发脾气,斥责儿子。”有的说:“我真对不起儿子,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学生展开联想的同时,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感受到了父子间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2.在人物行为的空白处创造想象空间。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行为时,为了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人物行为描写时,也常常留下了空白。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是如何忍受着剧痛,做到纹丝不动的没有具体描写,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进行补白。如可对邱少云两眼怒视的目光、忍受剧痛紧咬着牙关、两手的动作及其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惊人意志。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品词品句中展开想象
品词品句,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教《司马光》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中的“慌”字让学生展开想象,教师问:“小朋友为什么慌了?”学生很快想到水缸大而深,小朋友掉进去会淹死的。接着又问:别的小朋友都慌成什么样子了?于是学生凭着想象,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了“慌”的意思。
四、通过练笔展开想象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这个有利凭借,让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想象。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作文形式是多样的,小练笔无疑是我们课堂上最常用而又非常有效的一种。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以“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为话题,让学生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增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的小练笔精彩纷呈,现列举两例:
①小钱把台湾青年紧紧抱住,激动地说:“衷心地感谢你!你在余震中把骨髓无偿地捐献给我,使已经奄奄一息的我重获新生,你那高尚的人品令我感动,我要向你学习!如果我有能力,我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②小钱一边与青年拥抱,一边说:“我真的不敢相信是你。非常非常感谢你,在余震不断万分危险的情况下,还坚持捐献骨髓。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我的,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的亲兄弟。”
由此,我觉得每位语文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应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创造机会,积极营造氛围,用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语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由空间中大胆探索,想他们所想,悟他们所悟,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发言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一、充分运用插图,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幅图,画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时的喜庆场面。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巧妙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再用言语表达插图意思,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借助文本的空白处展开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在描写和叙述时,作者往往为了表达的需要,欲言又止,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这里语言没有直接的可感性,读者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在人物语言的空白处创造想象的空间。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种种原因,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不完整。如《小抄写员》一文,当叙利奥父亲发现叙利奥夜里替自己抄写邮签,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内心充满了懊悔和慈爱,他把儿子抱到母亲床上,放到母亲怀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快亲亲这好儿子吧!可怜,为了维持一家生活,他四个月来竟没有睡过一次整夜觉,我还那样地责骂他……”这里的人物语言出现了空白,我抓住了这些空白,让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把叙利奥父亲一言未尽的内容填补进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补充说:“我真不应该呀,也不问清楚情况,就这样乱发脾气,斥责儿子。”有的说:“我真对不起儿子,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学生展开联想的同时,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感受到了父子间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
2.在人物行为的空白处创造想象空间。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行为时,为了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人物行为描写时,也常常留下了空白。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是如何忍受着剧痛,做到纹丝不动的没有具体描写,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进行补白。如可对邱少云两眼怒视的目光、忍受剧痛紧咬着牙关、两手的动作及其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惊人意志。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品词品句中展开想象
品词品句,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教《司马光》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中的“慌”字让学生展开想象,教师问:“小朋友为什么慌了?”学生很快想到水缸大而深,小朋友掉进去会淹死的。接着又问:别的小朋友都慌成什么样子了?于是学生凭着想象,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了“慌”的意思。
四、通过练笔展开想象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这个有利凭借,让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想象。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的作文形式是多样的,小练笔无疑是我们课堂上最常用而又非常有效的一种。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以“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为话题,让学生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增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的小练笔精彩纷呈,现列举两例:
①小钱把台湾青年紧紧抱住,激动地说:“衷心地感谢你!你在余震中把骨髓无偿地捐献给我,使已经奄奄一息的我重获新生,你那高尚的人品令我感动,我要向你学习!如果我有能力,我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②小钱一边与青年拥抱,一边说:“我真的不敢相信是你。非常非常感谢你,在余震不断万分危险的情况下,还坚持捐献骨髓。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我的,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的亲兄弟。”
由此,我觉得每位语文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应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创造机会,积极营造氛围,用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语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由空间中大胆探索,想他们所想,悟他们所悟,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发言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