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学校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在学校,数学老师根本找不到额外的时间,也根本“抓不着”学生。怎样解决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而又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一矛盾呢?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遵循练习设计的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就是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1)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出发,普遍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何种水平,然后组织选题,进行编题。
  2)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及其对应的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1.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即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对某一个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运用知识,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拾级而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每个层次的练习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组织安排。如:“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巩固练习可分解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依据倒数的意义去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层次,把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题目和求真分数、假分数、整数的倒数的题目放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与教材上讲述的方法作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由学生自己报出数据,然后再请其他同学用口答来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2)精心设计每一层次练习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2.吃透教材习题的编排意图,合理进行有效练习指导
  新课标指引下的新教材,除例题的安排与设计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外,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想想做做也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都以这些练习为主指导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但是对于书中的例题和习题,教师不能随便让学生做做,而是要做到对教材中的练习题了如指掌,针对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教师要吃透书中练习题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精心选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有些题还要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或者作进一步拓展。
  3.新课准备练习注重沟通联系、铺路架桥
  新课前的练习,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其内容应和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有的是已学的旧知识的有机组合,有的是已学的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设计新课讲授前的练习必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知识的正迁移做准备,通常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3.1由旧引新,沟通联系。
  根据教材的启承关系,新授前复习旧的知识,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主动投入。例如:“324 66,110 90,44 56……”并就具体题目要求学生说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接着出示一道小数加法题:17.6 1.3,学生算到这里会感到突然,产生困惑,于是教师让他们分析一下这道题与前面几道题的区别是什么?然后根据已有知识:整数加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再相加,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加法是不是也要将数位对齐呢?小数相加时怎样将数位对齐?为什么要这样对齐呢?这样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疑启发,激发求知欲,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掌握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
  3.2创设情境,激趣引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课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
  4.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往往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入练习中。比如学习圆柱的特征后,为了巩固圆柱的侧面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向学生出示一道操作练习题,要求学生动手做一个笔筒。在做笔筒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多次尝试,反复计算、剪和粘才能成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指导外,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5.开发差错资源
  有的老师怕学生练习出错,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其实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正常的,没有错误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关键是怎样对待错误,如何纠正错误。教师在反馈时,常问“你哪儿错了?”,接着就没有下文了。有效性的反馈不仅仅这么简单,它也具有艺术性。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认为,差错是一种教学资源,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
  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对答案的修正、说明和补充工作,要允许学生插话、提问题。要引发矛盾,引起争论,引导纠正。学生有独特见解,有优于教师、同学的新颖解法,应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来,让学生思维中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及时辐射到群体的每个个体上,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激发更多的个体积极向上,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即使学生说错了,也别忘了这可能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应尽可能开发利用好。对学生板演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应多从自身教学找原因,切忌归咎于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其成绩、进步,指出不足。既要评错的,又要评好的,使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错有借鉴。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人为地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设计缺乏梯度,忽视了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实际,呈现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难以解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实施变式教学,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将知识分割成若干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研究的课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模仿和重复的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在编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出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学生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倾听”都是必要的前提,良好的倾听效果会促使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倾听能力 培养方法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了让我们担忧的倾听现象: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基础注定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性,老师在课前已考虑到了学生的知
一、案例背景  在乐清市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我有幸目睹了十几位优秀教师的风采。学习中,各具特色的优质课吸引着我,使我激动。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教学精华的“拿来学习”机会;几堂问题较多的课虽说是有点失败,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课也是课堂教学中现存问题的真实暴露,其中一些共性的问题可能在大多数老师身上都有体现,当然也包括我。只不过,自己平时觉察不出来罢了。这种“直面不足”的审视,在我看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