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
其他文献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对此,重构“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借助天平让学生感受“量”的均分,再通过“形”与“量”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且由“量”到“数”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单位“1”的教学埋下伏笔。
摘要:课内外“双轮”驱动,依托教材,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对教材中的创想读写、创想习作等要素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延伸学生的习作时空,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与“写”的能力。课内,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读写创想点,传递不同的创想技巧,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推进创想习作。课外,聚焦主题活动,以文化元素为载体跟进:澄园,围绕“水”与“荷”文化元素创想;韵园,围绕“乐”与“艺”文化元素创想;翰园,围绕“书”与“画”文化元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口耳相传的文学经典,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遵循“理读→理讲→理思”的进程,让学生在情境浸润中把握故事,在情节浸润中讲述故事,在情思浸润中拓展故事,抓住阅读关键,提升阅读质量,发挥民间故事文本的独特育人功能。
摘要:信息技术已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英语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英语学习视野,积累有效的英语学习经验,是值得尝试的路径。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搭配视频的语法“在线练习”和搭配自我检测的语法“在线练习”两种方式,发现“在线练习”的思路,应融入即时评价,应传递有效学习策略,应助力学情监控。 关键词:“在线练习”;英语语法教学;即时评价;策略传递;学情监控
保留高素质乡村教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已有多个旨在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相继出台,然而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当前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机制可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回报递增的机制、基于承诺约束的机制和基于乡村从教信念的机制。这些机制在驱动乡村教师留任的政策实践中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为构建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长效机制,应兼顾公共利益与教师个体利益,政策机制应吻合教师职业决策机制并形成合理的政策机制结构。
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发展中,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数字化传播这一问题,从传播模式、传播展示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了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路径。只有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升级,实施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满足人们日益迫切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国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