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来源 :理论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发展中,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数字化传播这一问题,从传播模式、传播展示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了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路径。只有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升级,实施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满足人们日益迫切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国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通过对“角的认识”教学中“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表示平角?”等几个常见疑难问题的思考,获得感悟:数学概念教学要自觉淡化对外在形式、复杂技巧等细枝末节的关注,集中精力揭示、把握概念的本质。由此可以发现“风景”在对错之外,理解错误有时也叫“暂时性正确”,认识符号中蕴含着数学意象。
摘要:“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要兼顾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做法有:基于阅读能力差异,记录阅读用时;明确速度达成目标,限定阅读时间;刺激突破速度极限,开展速读竞赛。提升阅读质量的做法有:激活已有阅读策略,指引有质量地阅读;设计阅读任务清单,提升阅读品质。另外,还要以多维评价为导向,兼顾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观照过程评价和终级评价,强化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优化阅读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阅读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对此,重构“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借助天平让学生感受“量”的均分,再通过“形”与“量”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且由“量”到“数”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单位“1”的教学埋下伏笔。
摘要:课内外“双轮”驱动,依托教材,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对教材中的创想读写、创想习作等要素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延伸学生的习作时空,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与“写”的能力。课内,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读写创想点,传递不同的创想技巧,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推进创想习作。课外,聚焦主题活动,以文化元素为载体跟进:澄园,围绕“水”与“荷”文化元素创想;韵园,围绕“乐”与“艺”文化元素创想;翰园,围绕“书”与“画”文化元
尊敬的作者与读者:您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创刊于199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父母在侦查阶段被强制作证以及父母放弃出庭作证豁免权将会危及涉罪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因此,以国家亲权理论的最大利益面向、国家义务面向与个别化面向看待涉罪未成年人拒证权便显得迫切。讯问程序以及父母作证程序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特殊性以及恢复性司法的要求使该权利的最大利益成为可能,而且最大利益表现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权利行使的自主性以及两者的有限性。可以通过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的义务、家庭和谐的义务以及国家维持家庭存续的义务保障该权利,也可以通过保障在诉讼全过程中未成年人应得到充分尊重的自决隐私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口耳相传的文学经典,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遵循“理读→理讲→理思”的进程,让学生在情境浸润中把握故事,在情节浸润中讲述故事,在情思浸润中拓展故事,抓住阅读关键,提升阅读质量,发挥民间故事文本的独特育人功能。
《论语》所记的孔子师徒语录,有六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孔子开始设帐的准确时间,孔子担任齐国公卿高昭子家臣期间的语录,孔子鲁定公十年担任鲁相以前的语录,孔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孔子去世后曾子去世前五位设帐弟子的语录,曾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等。以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为基点,并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可以计算出孔子师徒设帐传道和《论语》记录的时间跨度,给孔子师徒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语录编年,推动原始儒学和战国诸子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已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英语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英语学习视野,积累有效的英语学习经验,是值得尝试的路径。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搭配视频的语法“在线练习”和搭配自我检测的语法“在线练习”两种方式,发现“在线练习”的思路,应融入即时评价,应传递有效学习策略,应助力学情监控。  关键词:“在线练习”;英语语法教学;即时评价;策略传递;学情监控  
保留高素质乡村教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已有多个旨在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相继出台,然而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当前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机制可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回报递增的机制、基于承诺约束的机制和基于乡村从教信念的机制。这些机制在驱动乡村教师留任的政策实践中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为构建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长效机制,应兼顾公共利益与教师个体利益,政策机制应吻合教师职业决策机制并形成合理的政策机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