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枪谈(9):国外名枪印象之MG34机枪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如今军迷圈对MG42的高度追捧,笔者认为,MG34才是货真价实的“高配”机枪。
  对于“二战最著名枪械”的桂冠,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评价二战最佳机枪,答案就会变得十分唯一——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作为二战时为数不多的通用机枪,MG42的设计概念领先时代,其优秀的性能也给前线的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希特勒的电锯”、“希特勒的拉链”、“撕布机”等众多直观甚至带有血腥的诨号,擦亮了MG42的赫赫威名。
  相形之下,同样作为通用机枪,且作为MG42“前辈”的MG34就显得默默无闻了。笔者对MG42也有巨大的憧憬,后来如愿以偿见到了MG42,也同时见到了MG34。对比之下,笔者发现,其实MG34要比MG42更高级。另外,笔者发现,如今一些对MG34、MG42的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MG34基本知识


  在讲述笔者和MG34机枪的故事之前,我们照例先回顾下MG34机枪的基本知识。
  一战中,机枪给参战各国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禁止装备机枪、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但作为当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枪对德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短短十几年后,随着政治走向的变化,德国的机枪就卷土重来了。但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人也不敢贸然行动,而是狂打“擦边球”,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试探。
  在MG34之前,德国就装备了一款名为MG13的机枪。从外形上看,MG13更类似于一款轻机枪,而不是《凡尔赛条约》重点限制的“头号大杀器”——水冷重机枪。在特殊的国际气氛下,在一战战胜国的“马虎眼”下,MG13最终装备了德国。
  但作为一款“限制级”枪械,MG13有很多先天不足。首先它主要配备25发弹匣,少量配备了75发弹鼓,实际性质就是一款标准的轻机枪。对于现代战争而言,机枪要频繁转移阵地,对火力持续性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机动性反而更为重要。但在战场火力没有那么“丰富”的二战时期,火力持续性不足的机枪,注定是难堪大任的。
MG34(上)与MG42,两者最明显的外观区别,就是MG34的散热筒是圆形的、而MG42则是方形的
MG13机枪和75发弹鼓。MG13并不是指1913年的枪,实际上直到1932年才被正式装备
1941年,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使用MG34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图中的MG34就处于轻机枪状态
MG34機枪的50发弹链盒,这个弹链盒只是个空盒子,放弹链用的,并不是弹鼓
重机枪状态下的MG34。相比于传统的三脚架,MG34枪身和三脚架的分解结合更为快捷、方便
MG34的马鞍形弹鼓,换装弹鼓时,要对应更换受弹器盖/机匣盖等几个零部件,非常麻烦,且这个弹鼓可靠性也不高,MG42上就取消了弹鼓

  解决燃眉之需的MG13充当了德国机枪的“兵小白”,德国人在MG13上验证了可以快速更换的风冷枪管等一系列新设计。最终在1936年,德军装备了一款名为MG34的新式机枪。不同于此前的水冷重机枪,这款新式机枪有点“两不像”。它像轻机枪一样拥有枪托、握把和两脚架,却又像重机枪那样,使用弹链供弹,可以在三脚架状态射击。
  其实,这种新式机枪就是所谓的通用机枪,它是轻、重机枪的结合体,要“身兼两职”,担任两种角色。如此一来,军队只需要装备一种机枪,而不是装备截然不同的轻机枪和重机枪,后勤供应和训练都得到了极大简化。
  “身兼两职”的想法总是美好的,效果怎么样就另说了。所幸,德军对这种在当时鹤立鸡群的“两不像”机枪非常满意。但德军认为MG34的价格过于昂贵,不久就开始了新一轮廉价机枪的研发工作,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MG34和MG42两兄弟在二战中一并服役,大幅度影响了未来机枪设计的走向。
  MG34机枪采用8毫米毛瑟弹,也就是7.92×57毫米毛瑟弹,其自动方式为管退式,具体方式为枪管短后坐,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闭锁。MG34采用开膛待击,枪管为气冷枪管,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长度为627毫米,初速为765米/秒,射速约为800~900发/分。MG34长1220毫米,重12.1千克,其配套的三脚架重20千克,和当时的众多机枪相比,MG34仍然属于“轻量级”选手。值得一提的是,MG34有两种供弹方式,既可以使用弹链供弹,也可以通过更换一些零部件,使用马鞍形弹鼓供弹。

MG34的小惊喜


  笔者在评价Stg44突击步枪时说过,不同于那些难拆难装、设计怪异的二战老古董,Stg44完全就是一款现代枪械,任何一个熟悉现代武器的人,去操作和使用Stg44时,都不会感到陌生和怪异。这些评价同样适合于MG34——它也是一款标准的现代机枪。
MG34的枪托,木质部分和金属部分差异明显,按下红框内的卡扣,就可以把木质枪托(后半部分)取出
ZB26机枪。射手只需要按下枪管固定栓(红框)的卡扣,再转动固定栓,就可以向前取下枪管,注意ZB26也是有提把的。向前取下枪管算是现代机枪的共同“特征”
MG34的枪管更换方式示意。笔者亲自更换过MG34的枪管,操作难度确实要比ZB26大,并且把枪管抽出/倒出的设计也不太合理
MG34坦克机枪,其标志就是较为奇特的散热筒,开孔较少,但在很多历史照片中,德国坦克配备的都是普通MG34,而不是专用的MG34坦克机枪

  作为一款现代机枪,MG34的拆装过程自然一帆风顺,唯一让笔者意外的是,MG34的枪托,居然是一分为二的!MG34的鱼尾形枪托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半部分是木质的枪托主体,前半部分则是金属的,是一个筒形件,内部藏有MG34的枪尾缓冲簧。
  笔者推测,MG34枪托一分为二,很有可能是为了方便调节枪尾缓冲簧。拆下枪托的后半部分时,在前半部分枪托的尾端,就能明显看到一个十字槽,它位于缓冲簧筒的“后盖”上,其形状类似于十字螺钉,利用工具转动十字槽,就可以前后移动后盖,进而调节缓冲簧的预压行程和预压力,以保证最佳的缓冲效果。多转动几圈,就可以取下“后盖”,但要小心缓冲簧弹出伤人。
  值得称道的是,MG34的受弹器盖/机匣盖销,设计尤为精巧。一般机枪,比如MG42机枪,机匣盖销就是一根普通的实心销子,机匣盖销把机匣盖和机匣“串”接起来,且配合较为紧密,需要用力敲击才能取下。拆解枪械时,要先拔出销子,才能拆下机匣盖、受弹器座等部件。至于销子的防松防丢,则通过较紧的配合实现。绝大多数机枪的机匣盖销都采用了和MG42类似的设计,而敲出机匣盖销,也成了大多数机枪不完全分解中,最为麻烦的一步,尤其是新枪,机匣盖销更是尤为“紧实”。
  MG34的机匣盖销则是一个“半销”,销子固定在枪身上,不用取下,也没有丢失的风险,销内装有弹簧,整个销子酷似一个“按钮”。按下按钮(销子),再把机匣盖转动到合适的角度,就能迅速取下机匣盖。笔者接触的机枪也有几十种了,这种机匣盖销的设计,就使用感而言,是最优秀的一种。当然,这种按钮式的销子,零件数一定更多、成本也会更高。

奇特的更换枪管方式


  众所周知,MG34和MG42的换枪管方式与众不同。以二战前的捷克ZB26机枪为例:在更换枪管时,射手先要转动枪管固定栓,再从后向前抽出枪管,完成枪管的拆卸;安装新枪管时,从前向后安装枪管到位,再把枪管固定栓转动的最初位置,枪管的更换就彻底完成了。这种更换方式也是大多机枪的共同设计。
  而MG34的更换方式就非常奇特了。在按压枪身卡扣后,反向转动枪身的前后部分,把枪身错开,就可以从前向后抽出,或者说倒出枪管。这种更换方式可谓是十分神奇了。笔者认为,它的便捷性不如ZB26,推测德国人采用如此奇怪的设计,很可能和MG34先天具有坦克机枪的“使命”有关,换而言之,德国人一开始就打算把MG34安装在坦克上使用。
配备MG34机枪的德国“虎”式坦克。MG42的枪管更换方式及散热筒形状,导致其并不适合在坦克上使用
AK47/56-2的枪机框,红圈白框内为平面带动机构(一般称为带动平面)。这个小平面有效配合面积很难超过3平方毫米,但其作用绝不可忽略

  首先,MG34的散熱筒为圆形,特别适合安装在坦克狭小的射孔内。当MG34安装在坦克内时,采用转动错开枪身的换枪管方式就变得非常合适了。想想吧,ZB26式的换枪管方式,当枪管固定在射孔内时,射手还怎么向前抽出枪管进行更换呢?因此,MG34奇特的换枪管方式,很大概率是特意为之。
  MG34是德语Maschinengewehr34(1934年型机枪)的简称,而德国的一号坦克恰恰也是在1934年装备部队的。坦克同样是《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内容之一。如果我们的推测属实,那么除了步兵机枪的“本职工作”外,MG34,包括此前的MG13,很有可能还是德国坦克的“配套工程”之一,至少也有过相应的协同。

平面带动与MG34


  MG34最让笔者佩服的一点,就是它的平面带动。
  很多文章中都会提到AK47可靠性优良,但大多数文章将原因归结为结构简单,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是的,AK步枪可靠性優秀、日常维护简单方便,但并不意味着设计和结构的简单。对于AK步枪,尤其是AK步枪自动机上奇奇怪怪的小平面、小机构,很多文章从来看不见、也不知道这些小机构的目的何在。他们只能看到,AK有几个零件,但从来不会对零件的奇特外形做出深刻讨论,因此才产生了“AK步枪结构简单”的表面看法。
  AK步枪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小平面、小机构,没有任何一个是多余的,也绝不是设计师“一不小心留下的”,而是都有重要作用。实际上,AK步枪的结构非常复杂,自动动作非常的精巧,而AK优异的可靠性,正是依靠这些精巧的设计带来的,并不是“简单就可靠”。
  在接触了这么多的自动武器后,笔者一共发现了3种没有楔紧问题的、理论完美的闭锁机构。分别是德国P08手枪为代表的肘节闭锁机构、美国BAR机枪和比利时FN MAG机枪为代表的肘节 卡铁混合闭锁机构,以及以AK47为代表的有平面带动的枪机回转闭锁机构。而AK步枪闭锁机构的核心就是平面带动。
  平面带动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要讲明白就要理解预转和楔紧,还要相应理解预转让位和闭锁角度损失,这些概念都非常复杂。更不要提平面带动只是AK步枪自动机上一个极小的机构,非常不起眼。
MG34的平面带动机构。MG34虽采用回转闭锁,但闭锁齿为隔断螺纹,自动方式为管退式,而不是AK的导气式,因此自动机和AK47千差万别,但平面带动的设计意图完全相同
德国HK MG4机枪的平面带动。如今,只要枪械采用回转闭锁机构,且存在平面带动,都可以追溯到AK47,无非是“血缘”远近罢了,如FNC、SG550步枪、米尼米机枪
以色列伽利尔ARM步枪就有一个提把,伽利尔ARM不需要快速更换枪管,这个提把只是纯粹的“提”的作用
正在更换FN MAG/M240机枪枪管的美军士兵,士兵右手戴有手套,但并非隔热手套。有了提把后,隔热手套就只是“选修”而不是“必修”了,戴了隔热手套训练会更安全,但战场上就没必要携带
除了MG34/MG42外,美国M60机枪也是更换枪管的“难兄难弟”,M60确实有一个提把,但提把固定在机匣上而不是枪管上,是个“纯”提把,直到1980年代的M60E3上,美国人才修正了这个错误

  笔者自己有一个习惯,每当遇到自动武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都会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楔紧,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平面带动。如果能答出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能认为基本功非常扎实。
  笔者并不打算讲解平面带动——这么难的话题根本讲不清楚。毕竟笔者当年在有枪械(实物)可以参考、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平面带动的前因后果。笔者只希望大家记住,平面带动是AK步枪最精华的地方所在。
  在接触MG34之前,笔者一直以为AK47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带有平面带动的枪机回转闭锁机构的枪械,但当笔者拆开MG34时,我完全震惊了!因为一眼就看到了平面带动机构!尽管MG34和AK47的平面带动“长得”完全不一样。
  目前而言,MG34是笔者发现的最早的设计有平面带动的枪械——因为平面带动机构实在是太不起眼了。除了自动武器专业的课本外,笔者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此机构的介绍,更别提追溯它的历史了。

MG34的缺点


  笔者在赞叹MG34设计优秀之余,也意外发现了一些小缺点。
  MG34最大的缺点在于更换枪管麻烦,MG42也有这个问题。作为风冷式机枪,MG34/42通过快速更换枪管保障火力持续性。对于二战而言,机枪的持续使用强度很高,枪管打热了、需要更换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冷枪下,或者枪管温度较低时,MG34和MG42更换枪管还是很快捷的,但在枪管打热的情况下,更换过程就相当不人性化了,究其原因,就是MG34/MG42的枪管少了一个提把。
  机枪和步枪的提把作用是不同的。步枪的提把,比如以色列伽利尔步枪的提把、德国HK G41步枪的提把,就是一个“纯”提把,大多位于机匣上,士兵可以提着枪械机动、携行。而机枪的提把往往设计在枪管上,除了身兼提把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充当更换枪管时的“支点”。射手提着提把就可以把枪管移开,避免接触高温的枪管。说白了,打热的枪管就是一个“烫手山芋”,提把就是给高温的枪管加上一个“手柄”。   而在MG34/MG42上,射手可要“抓瞎”了——你确实可以很快地抽出/倒出热枪管,但圆溜溜的热枪管根本没法抓。此时,你需要戴上一双能隔热的石棉手套,把热枪管挪开到不“碍事”的地方冷却。笔者并不清楚德军的机枪手是否“常备”石棉手套,但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手套,那滚烫的、圆嘟嘟的热枪管该怎么拿呢?
  从设计上讲,MG34/MG42和提把是“格格不入”的。MG34/MG42的枪管“藏”在枪管散热筒内,尤其是MG34,枪管散热筒又圆又长,完全包裹住了枪管,根本没空间布置提把。如果非要增加一个提把,又难免对散热筒的设计进行更改,甚至还会影响更换枪管的方式,从这一点看,MG34/42的设计就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了。
MG42的自动机,MG42和G3的滚柱闭锁相近却不同,G3采用了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滚柱只是延迟,而非刚性闭锁,而MG42则是货真价实的滚柱刚性闭锁
MG34的枪管和枪管携行具,在机动携行时,备用枪管一般由副射手携带,MG42也有一样的枪管攜行具
MG34的枪身卡扣,按下卡扣再前后错开/转开枪身,就可以抽出/倒出枪管。注意必须在开锁/自动机取下的状态下,才能转动错开枪身
MG42的枪管固定栓和翘出的枪管,掰开MG42的枪管固定栓,枪管固定器会像“起子”一样翘出枪管,操作远比HG34简单,但不太适合在坦克上使用

MG42是廉价版的MG34吗?


  在传统认知里,我们认为MG42就是MG34的简配版本,除了廉价化外,MG34和MG42区别不大。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MG42也确实要廉价、易生产得多,MG34和MG42外观也较为相似,整体布局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实际接触MG34与MG42之前,笔者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但经过实际接触,笔者发现,严格说来,MG34和MG42区别很大,这个区别不在外观,而在于核心。
  对于枪械而言,核心机构为自动方式 闭锁机构,核心零部件则是自动机,对于机枪而言,核心机构还要加上供弹机构。MG34和MG42都采用了管退式自动方式,均为枪管短后坐式。而闭锁机构则完全不同,正如前文所言,MG34采用典型的回转闭锁,而MG42则是滚柱闭锁。对应的,MG34的拉机柄普普通通,而MG42的拉机柄采用类似于G3步枪,带有一定的杠杆职能。
  而在供弹机构上,MG34和MG42同样区别巨大。供弹分为输弹和进弹两个部分,MG34和MG42的进弹完全相同,均为一次进弹,两者弹链通用,为不可散式弹链。而输弹方式,MG34为单程输弹,MG42则是典型的双程输弹。其实,这种变化很好理解。
  在《枪械基础知识》系列《供弹》一文中,笔者就提到过,双程输弹结构复杂,适用于射速高的武器,而单程输弹结构简单,适用于普通射速的枪械。通过更换更轻的自动机,以及调节膛口助退器,MG42的射速最高可达1500发/分,而MG34的射速不过900发/分,在如此高的射速下,MG34的单程输弹设计是绝对“吃不消”的,MG42必然要更换输弹机构。在这一点上,廉价版的MG42反而比MG34更为“高级”。
  在闭锁机构、输弹机构等核心机构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认为“MG42就是廉价版MG34”的看法显然不合适,但持这样看法的媒体和个人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了一些最权威的官方媒体,毕竟,两款枪械外观相似,整体布局几乎完全一样,太容易产生误会了。

总结


  MG34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款机枪,二战时期就有如此先进的现代设计,德国人的功底可见一斑。下一节,笔者将再讲述一款著名的德国二战名枪——MP40冲锋枪。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加特林机枪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了机枪的强大威力,但当时的军事思想并没有为其诞生做好准备,加特林机枪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类似火炮的角色在使用,特殊的转管式结构更是被视为战场上的异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堑壕战的普及,才使人们意识到了机枪的重要作用。机枪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了许多弯路,经过了战争的残酷洗礼,设计师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作品的种种缺陷,于是战后不断改进设计,使机枪一步步走向成熟。  刘易
2019年2月6日,瑞典皇家空军司令马茨·赫格森少将在访问芬兰期间,高度评价了JAS-39E“鹰狮”新型战机,并将JAS-39E“鹰狮”与“苏”式战机进行了“十分有趣”的对比。赫格森直言不讳的说,瑞典研制JAS-39E“鹰狮”新改型战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苏”式战机。新型JAS-39E,如同日本空手道九段黑带,对“苏”式战机毫不畏惧和拥有完胜对手的信念。赫格森此番言论一出,舆论哗然,遭到俄军事专
美国前视红外系统公司与美国陆军签订一份价值206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生产和交付“黑黄蜂”3微型无人机系统。该无人机续航时间可达25分钟,几乎没有噪音,能传输实时视频和高清图像,提供即时的隐蔽态势感知能力,为排级或小规模单位提供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2019年1月,美国陆军曾授予前视红外公司一份初始价值397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采购首批“黑黄蜂”3,目前这批无人机正在交付中。俄海军将接收14艘“马林
“金牛座”入韩的由来  受《韩美导弹协定》限制,韩军目前能用于实战部署的陆基弹道导弹只有射程180千米的“玄武”-1、300千米的“玄武”-2A和500千米的“玄武”-2B,射程相当有限。而射程为500~1 500千米的“玄武”-3系列陆基巡航导弹则缺乏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在地面包括海上进攻性导弹武器方面,韩国并不占优势。近年来,针对朝鲜不断增长的核导威胁,韩国在加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也在大
2020年10月,美国公布了包括两型“鱼叉”导弹在内的多项对台军售项目。虽然台军多年前就已采购了舰射和潜射型“鱼叉”导弹,但此次的“鱼叉”系列导弹无论在攻防性质上,还是在作战性能上都大幅突破,因此引起外界广泛关注。那么,这些“鱼叉”系列导弹究竟性能如何?台又将如何部署和使用呢?台购美“鱼叉”系列导弹的情况  台对美“鱼叉”系列导弹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就开始将其列入军购内容,但由于美国担心其铤而走险
2016年8月,四年一度的奥运盛会在巴西举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南美洲最大国家的身上。虽说今日的巴西并非如奥运申办之时那般如日中天,从场馆的建设到举办过程中也不免有太多插曲,但好在奥运会还是平平安安的成功举办。而在奥运会期间前往里约热内卢观赛的游客,有的在游览明日博物馆,或者尼特罗伊跨海大桥,也或者刚出桑托斯-杜蒙特机场时,“意外”地拍到了巴西海军的航母“圣保罗”号(题图)。这些照片在社交
前几篇介绍了几种反鱼雷作战的硬杀伤手段,下面再介绍一些其它的鱼雷防御方法。防雷网  早在1877年,英国人就开始用防雷网来防御鱼雷攻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方鱼雷装上了防雷网切割器后,还出现了能对付切割器的重型防雷网。现代的新型防雷网可用于防御尾流自导鱼雷。前文曾介绍过了,尾流自导鱼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制导鱼雷,它不依赖于声自导系统,因此对大多数水声干扰和诱骗措施都是免疫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在软
阿塞拜疆军队装备的土耳其TB-2察打无人机  2020年9月27~29日,纳卡冲突前三天,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军队双方共计损失了约300辆坦克,引发了世界各国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是否需要坦克的热议。实力对比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资源和动员基础。目前,阿塞拜疆人均GDP是亚美尼亚的5倍,人口是亚美尼亚的3倍。因此,阿塞拜疆可以动员更多力量与亚美尼亚作战。阿塞拜
2017年11月15日,阿根廷海军最先进的潜艇“圣胡安”号(ARA San Juan)失踪,引起世界关注。在世人为艇上44名官兵的命运牵肠挂肚之际,一段围绕该艇昔日历史的争论却在遥远的台湾发酵。据报道,30多年前,阿根廷曾急切希望把包括“圣胡安”号在内的多艘舰艇打包卖给台湾,其中甚至包括此次出海搜救“圣胡安”号的护卫舰“布朗海军上将”号。但因为诸多因素的羁绊,这笔交易最终胎死腹中。  生不逢时的“
◎ 美军氢弹“小虾”爆炸试验中,距爆心116千米处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干净”的核武器  核裂变反应会产生许多放射性物质,包括200多种放射性核素,如89Sr、90Sr、137Cs、131I、14C、239Pu等,还有核爆炸过程中产生的中子与大气、土壤、建筑材料中的核素发生核反应形成的中子活化产物,如3H、14C、32P、42K、55Fe、59Fe、56Mn等,以及剩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