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篇介绍了几种反鱼雷作战的硬杀伤手段,下面再介绍一些其它的鱼雷防御方法。
早在1877年,英国人就开始用防雷网来防御鱼雷攻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方鱼雷装上了防雷网切割器后,还出现了能对付切割器的重型防雷网。现代的新型防雷网可用于防御尾流自导鱼雷。前文曾介绍过了,尾流自导鱼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制导鱼雷,它不依赖于声自导系统,因此对大多数水声干扰和诱骗措施都是免疫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在软杀伤手段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对抗尾流自导鱼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其实施拦截或摧毁,即采取硬杀伤手段。尾流自导鱼雷是靠跟踪水面舰艇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来实施尾追攻击的,因此其来袭方向与航向对于被攻击的目标舰艇来说比较固定,并且可以预测。现代新型防雷网在悬浮式渔网的四个角上装有一定量的炸药,当告警系统确定来袭鱼雷的方位时,目标舰艇便将防雷网抛射至尾部的水流中,来袭鱼雷一旦撞上防雷网便会触发引信,引爆炸药,从而摧毁来袭鱼雷。由于舰艇产生的尾流宽度有限,在紧急情况下,水面舰艇可以在航行的同时不断抛出拦截网,以阻止尾流自导鱼雷的跟踪与攻击。虽然这种方式看上去比较原始,但如果能合理使用的话,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拦截效果。
早期舰艇上的英国水兵正在布设防雷网

二战期间,港口中有防雷网保护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
除了防雷网外,防御尾流自导鱼雷还可以在水面舰艇后面拖带防雷拖舱,拖舱内放置多顶拖网,其强度足以拦阻来袭鱼雷,还可以在拖网上加装炸药装置。与防雷网相比,拖舱由于采用了拖曳的方式与水面舰艇相连,水面舰艇可以通过操纵舵控制拖舱在水中的位置和深度,从而更有效的阻挡来袭鱼雷。而且拖舱可以伴随水面舰艇航行,不会受水面舰艇机动动作的影响,从而可以为水面舰艇提供长时间的防护,甚至还可以回收利用,是一种效费比较高的自卫防御方式。
以上几种反鱼雷拦阻/ 屏蔽措施要想产生效果,必须要提前预测来袭鱼雷的航道,这在对付尾流自导鱼雷或老式直航鱼雷这类来袭方向或航道较为固定的鱼雷时不算太大问题。但其它制导方式的鱼雷往往可以从水下的各个方向对水面舰艇构成威胁,并且航道也可能是复杂多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来袭鱼雷的拦阻将会非常困难。因此这种物理式拦阻/ 屏障方式往往需要与水声诱饵等软杀伤手段配合使用。先通过水声诱饵将来袭鱼雷诱骗至一个固定的航道上,再在航道上采取相应的拦阻/ 屏障措施;或者,直接在拦阻器材上安装声诱饵装置,将来袭鱼雷诱骗至拦阻器材附近后再引爆炸药,摧毁鱼雷。
美军士兵准备投放AN/SLQ-25拖曳式鱼雷声诱饵

水面舰艇尾部的拖曳式鱼雷诱饵投放口(箭头所指处)
前文介绍的硬杀伤与拦截手段,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防御效果,但它属于被动性的自卫防御手段。实际上,采取干扰、欺骗等软杀伤手段往往是致胜的关键所在。因为软杀伤手段不仅对来袭鱼雷有效,而且对来袭鱼雷背后的整个侦察、探测、定位、制导体制都可以产生对抗效果。从这一点来讲,软杀伤其实是一种更高明的作战手段。因此,要使作战舰艇能够在对抗中占据先机,就必须引入相应的软杀伤手段——水声对抗技术。
水声对抗是海洋水下空间中信息战和电子战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电子战技术的一个分支,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水声对抗是指在水下使用专用的水声对抗设备和器材,以及利用水声环境、隐身降噪等战术、技术手段,对敌方水声探测设备或水中兵器进行侦察、干扰,并削弱、破坏其有效功能,同时保障己方相关水声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以及确保舰艇水下安全。水声干扰是水声对抗的核心,是利用水声对抗设备发射、转发某种干扰、欺骗声波信号,或者对敌方的声探测信号进行反射、散射、吸收、削弱,或者破坏敌方声呐系统及声制导武器对己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能力。水声对抗与干扰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对方舰艇装备的声呐探测设备,一个是来袭鱼雷的声自导系统。前者一般为远距离外的水声对抗,后者是中近距离内的自卫性质的对抗。需要指出的是,对敌方作战平台声呐探测系统的水声对抗也是鱼雷防御作战的一部分,比如线导鱼雷在巡航阶段就是通过发射平台的声呐系统进行目标指示的,因此对其声呐系统的对抗也就等同于对来袭线导鱼雷的对抗。据国外军事专家分析,在现代海战中,若潜艇不装备相关的水声对抗设备和器材,则被声自导鱼雷命中的概率可达80%以上,当配备了先进的水声对抗系统后,命中概率将大幅下降至20%~40%。水声对抗对于水面作战舰艇来说同样重要。水面舰艇在采取水声对抗措施后将使敌方潜艇的攻击难度大幅提高,攻击失败的概率也将大幅上升,敌方潜艇将不得不逼近到离目标舰艇更近的距离内才能保证鱼雷发射后不会丢失目标,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潜艇发射鱼雷的有效射程缩减一半以上。1982年的马島战争中,英国潜艇用鱼雷轻松地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万吨巡洋舰,而阿根廷护卫艇对英国军舰发射的鱼雷却全部像瞎了眼睛一样,在英国军舰的舰尾绕起了圈子,最终自毁身亡,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英国军舰装备了拖曳式声诱饵装置。 现代鱼雷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声自导鱼雷多采用复杂自导波形、逻辑判断、诱骗脉冲和尺度识别等反对抗手段,这对传统的水声对抗系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各国海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相应的水声对抗技术加以克制。
声诱饵诱骗鱼雷示意图

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实施有效的水声对抗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舰艇平台首先应降低自身的噪声辐射水平,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声隐身”技术。舰艇声隐身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敌方水声探测设备(如舰载声呐和鱼雷声自导系统)对我方舰艇的发现概率和探测距离,从而克制对方的作战能力。同时,舰艇自噪声的降低也有利于提升我方水声探测设备的性能,从而使我方舰艇能够在水声对抗和反对抗作战中占据先机。如果我方舰艇的水下噪声降低10分贝,则敌方声呐探测和发现我方舰艇的距离可缩短32%;而如果声呐搭载平台的自噪声降低5 分贝,则声呐系统的探测距离可增加60%。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一艘舰艇的辐射噪声奇大无比,那么即使采取再多的水声干扰/ 诱骗措施也是白费心机。而当目标舰艇采取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后,则可以间接提高水声对抗器材的干扰效能,提高对抗成功的概率。可以这么说,水声对抗的成功与否,除了与水声对抗器材的技术水平有关外,与舰艇自身的声隐身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声隐身 水声对抗的组合才是作战效能最大化的选择,可以实现1 1
防雷网
早在1877年,英国人就开始用防雷网来防御鱼雷攻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方鱼雷装上了防雷网切割器后,还出现了能对付切割器的重型防雷网。现代的新型防雷网可用于防御尾流自导鱼雷。前文曾介绍过了,尾流自导鱼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制导鱼雷,它不依赖于声自导系统,因此对大多数水声干扰和诱骗措施都是免疫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在软杀伤手段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对抗尾流自导鱼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其实施拦截或摧毁,即采取硬杀伤手段。尾流自导鱼雷是靠跟踪水面舰艇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来实施尾追攻击的,因此其来袭方向与航向对于被攻击的目标舰艇来说比较固定,并且可以预测。现代新型防雷网在悬浮式渔网的四个角上装有一定量的炸药,当告警系统确定来袭鱼雷的方位时,目标舰艇便将防雷网抛射至尾部的水流中,来袭鱼雷一旦撞上防雷网便会触发引信,引爆炸药,从而摧毁来袭鱼雷。由于舰艇产生的尾流宽度有限,在紧急情况下,水面舰艇可以在航行的同时不断抛出拦截网,以阻止尾流自导鱼雷的跟踪与攻击。虽然这种方式看上去比较原始,但如果能合理使用的话,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拦截效果。


除了防雷网外,防御尾流自导鱼雷还可以在水面舰艇后面拖带防雷拖舱,拖舱内放置多顶拖网,其强度足以拦阻来袭鱼雷,还可以在拖网上加装炸药装置。与防雷网相比,拖舱由于采用了拖曳的方式与水面舰艇相连,水面舰艇可以通过操纵舵控制拖舱在水中的位置和深度,从而更有效的阻挡来袭鱼雷。而且拖舱可以伴随水面舰艇航行,不会受水面舰艇机动动作的影响,从而可以为水面舰艇提供长时间的防护,甚至还可以回收利用,是一种效费比较高的自卫防御方式。
以上几种反鱼雷拦阻/ 屏蔽措施要想产生效果,必须要提前预测来袭鱼雷的航道,这在对付尾流自导鱼雷或老式直航鱼雷这类来袭方向或航道较为固定的鱼雷时不算太大问题。但其它制导方式的鱼雷往往可以从水下的各个方向对水面舰艇构成威胁,并且航道也可能是复杂多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来袭鱼雷的拦阻将会非常困难。因此这种物理式拦阻/ 屏障方式往往需要与水声诱饵等软杀伤手段配合使用。先通过水声诱饵将来袭鱼雷诱骗至一个固定的航道上,再在航道上采取相应的拦阻/ 屏障措施;或者,直接在拦阻器材上安装声诱饵装置,将来袭鱼雷诱骗至拦阻器材附近后再引爆炸药,摧毁鱼雷。


水声对抗
前文介绍的硬杀伤与拦截手段,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防御效果,但它属于被动性的自卫防御手段。实际上,采取干扰、欺骗等软杀伤手段往往是致胜的关键所在。因为软杀伤手段不仅对来袭鱼雷有效,而且对来袭鱼雷背后的整个侦察、探测、定位、制导体制都可以产生对抗效果。从这一点来讲,软杀伤其实是一种更高明的作战手段。因此,要使作战舰艇能够在对抗中占据先机,就必须引入相应的软杀伤手段——水声对抗技术。
水声对抗是海洋水下空间中信息战和电子战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电子战技术的一个分支,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水声对抗是指在水下使用专用的水声对抗设备和器材,以及利用水声环境、隐身降噪等战术、技术手段,对敌方水声探测设备或水中兵器进行侦察、干扰,并削弱、破坏其有效功能,同时保障己方相关水声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以及确保舰艇水下安全。水声干扰是水声对抗的核心,是利用水声对抗设备发射、转发某种干扰、欺骗声波信号,或者对敌方的声探测信号进行反射、散射、吸收、削弱,或者破坏敌方声呐系统及声制导武器对己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能力。水声对抗与干扰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对方舰艇装备的声呐探测设备,一个是来袭鱼雷的声自导系统。前者一般为远距离外的水声对抗,后者是中近距离内的自卫性质的对抗。需要指出的是,对敌方作战平台声呐探测系统的水声对抗也是鱼雷防御作战的一部分,比如线导鱼雷在巡航阶段就是通过发射平台的声呐系统进行目标指示的,因此对其声呐系统的对抗也就等同于对来袭线导鱼雷的对抗。据国外军事专家分析,在现代海战中,若潜艇不装备相关的水声对抗设备和器材,则被声自导鱼雷命中的概率可达80%以上,当配备了先进的水声对抗系统后,命中概率将大幅下降至20%~40%。水声对抗对于水面作战舰艇来说同样重要。水面舰艇在采取水声对抗措施后将使敌方潜艇的攻击难度大幅提高,攻击失败的概率也将大幅上升,敌方潜艇将不得不逼近到离目标舰艇更近的距离内才能保证鱼雷发射后不会丢失目标,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潜艇发射鱼雷的有效射程缩减一半以上。1982年的马島战争中,英国潜艇用鱼雷轻松地击沉了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万吨巡洋舰,而阿根廷护卫艇对英国军舰发射的鱼雷却全部像瞎了眼睛一样,在英国军舰的舰尾绕起了圈子,最终自毁身亡,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英国军舰装备了拖曳式声诱饵装置。 现代鱼雷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声自导鱼雷多采用复杂自导波形、逻辑判断、诱骗脉冲和尺度识别等反对抗手段,这对传统的水声对抗系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各国海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相应的水声对抗技术加以克制。


实施有效的水声对抗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舰艇平台首先应降低自身的噪声辐射水平,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声隐身”技术。舰艇声隐身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敌方水声探测设备(如舰载声呐和鱼雷声自导系统)对我方舰艇的发现概率和探测距离,从而克制对方的作战能力。同时,舰艇自噪声的降低也有利于提升我方水声探测设备的性能,从而使我方舰艇能够在水声对抗和反对抗作战中占据先机。如果我方舰艇的水下噪声降低10分贝,则敌方声呐探测和发现我方舰艇的距离可缩短32%;而如果声呐搭载平台的自噪声降低5 分贝,则声呐系统的探测距离可增加60%。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一艘舰艇的辐射噪声奇大无比,那么即使采取再多的水声干扰/ 诱骗措施也是白费心机。而当目标舰艇采取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后,则可以间接提高水声对抗器材的干扰效能,提高对抗成功的概率。可以这么说,水声对抗的成功与否,除了与水声对抗器材的技术水平有关外,与舰艇自身的声隐身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声隐身 水声对抗的组合才是作战效能最大化的选择,可以实现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