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建立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教育治理思路的重大转变。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始于1993年,随着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逐渐壮大,它对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愈发明显,更多学者对如何有效促进其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然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因此,本研究以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方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建立对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教育治理思路的重大转变。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始于1993年,随着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逐渐壮大,它对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愈发明显,更多学者对如何有效促进其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然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因此,本研究以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方位分析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设策略。
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第三方评价机构信息梳理,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可按评价主体的不同性质分为三种类型,独立半官方教育评价机构、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专业公司第三方评价机构。其次,随着第三方教育评价政策的不断明确,可将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发展分为政策探索、初步建立、持续完善三个阶段,分别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云南省现代教育评估中心和星立方第三方测评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可知我国现阶段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成果主要有独立半官方教育评价机构日趋规范、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逐步完善、专业公司第三方评价机构迅速拓展以及第三方教育评价行业日趋规范。当然,由于外部环境及内部建设不足等原因,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仍存在独立性较低、专业性不足、公正性欠缺、效用性有限等困境。最后借鉴国外有关经验,提出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设可从内外两个方面着力,其具体建议如下: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完善制度保障,落实应用机制,培育评价文化;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改善组织结构,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分类发展机制,扶持院校评估机构,发展专业评价组织,成立评价管理部门。
其他文献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变革,实现了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不同阶段社区内部动员机制具有不同特征,随着单位制的式微和社区制的深化,社区动员发生了单一强制性动员向强制性和诱致性动员共同作用的趋势。同样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也增强了社区党委的动员能力和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力量。诸多社区公共服务外包使社区党委作为项目进社区的主要承接者,在领导社区治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对G省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我国历史上政府主导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是“五个一批”中的重要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已进入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扶贫办发布的《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就业帮扶是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就业问题成为后续扶持的重点。如今,贵州省易地搬迁农户就业压力十分突出,而客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日益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自1982年中央层面便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从历时性视角可将其划分为初步建立、试点探索、试点升级和政策强化四个阶段。面对各阶段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究其政策变迁内容、特征及动力,并从中寻找规律,对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2-2019年中央层面出
在当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乡村社会民众的个体化、原子化裂变是这场变革最深刻的内容。伴随着个体化的,必然是乡村社会的私利导向和公共性的缺乏,以致乡村社会缺乏集体行动的社会基础,难以承接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因此,乡村社会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中国当下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体制下,决定了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必然是围绕党和政府的指挥棒行动的。由此,国家
权力运行效能的提高依赖于干部积极作为,并尽可能地少犯不必要的错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生态领域的旧疾、扶贫领域的顽疾、新增矛盾的冲击等都使干部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能力考验。在同样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下,有些干部选择懒政怠政逃避压力,有些干部则积极作为应对压力,然而这两种选择却可能有同样的结果——问责。当前问责泛化、简单化问题突出,“一出错就问责”的管理打击了有工作进取心的干部,在高压力、低资
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越加明显,城市日益繁荣,而乡村日渐凋敝。中国乡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对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乡村治理遇到诸多困境。诸如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缺乏、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公共精神的日渐式微等问题。在此情形下,新乡贤作为一种理智与现实的回归,再次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一
项目制是国家向基层输送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对G市农村幸福院项目的田野调研发现,项目确实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运行却架空于项目服务对象之上,并没有明显地改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境况,项目制发生空转。由于地方性知识的天然存在,项目的基层执行人员与服务对象共享一套地方知识体系但在项目执行中主动遮蔽地方性知识。已有的研究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进一步分析遮蔽地方性知识影响项目制空转的深层机理。本文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广大城镇居民难以负担。为了稳住房价,多个城市出台新房限价政策。然而,住房价格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有社会、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与建筑、区位和邻里等微观因素。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为了研究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差异,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住房价格做出诊断分析,探讨政策管制下决定新房售价的主要因素,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西方国家,现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手段,被列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 论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A大学为例,从工科教师的视角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现状。论文对11位具有认证经验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借鉴扎根理论的思想并借助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从教师对认证的
高校仪式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有力彰显大学精神及提升高校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其作为高校教化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高校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辅以实地观察记录,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内涵、构成要素、功能特性、目标与价值追求等进行了深入挖掘,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仪式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延展高校仪式教育内涵意蕴,增强仪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