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颠覆:《欲望都市》女性形象解读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望都市》是一本由坎蒂丝·布什奈儿所撰写的文集,被称为美国女权主义的宣言书,拍成同名电视剧后,曾连续四年获得艾美奖、连续五年获得金球奖,受到广泛赞誉。《欲望都市》作为一部现实意义重大的作品,其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百态是进行文学和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素材。自从被搬上荧幕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阵《欲望都市》的狂风,国内外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是从女性交谈的话语研究、女性命运边缘化、女性身份认同以及性和情的矛盾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的。《欲望都市》电视剧因为其较为浓重的商业气息,使人们更关注它赢得极高收视率的原因,却较少对作品本身做整体的、全面的分析。   从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考虑,本文则是将原著和电视剧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考察作者的意图以及在塑造新型女性形象和自我表达中的矛盾和困惑。文章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大框架下,分析作品潜意识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想要颠覆传统却又矛盾重重的巨大张力。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作品都有积极的意义。   除去引言和相关理论概述外,文章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   主体部分首先在对传统女性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将《欲望都市》中主要的女性角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传承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将女性作为欲望的客体以及被爱的客体形象。   继而文章探讨了《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如何颠覆了传统中女性间的敌对形象、女性的失语形象、天使与巫女的程式化形象以及女性的柔弱形象,指出作品在重塑鲜活的女性自我形象方面做出的努力。结合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中传承传统女性形象的因素,讨论女性在塑造自我形象时的焦虑与困惑,继而指出作品的张力。   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原著和电视剧在塑造主要女性形象上的两大差异点,即潮流元素的运用和主要女性角色命运进行比较,指出在当今仍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一部即使像《欲望都市》般的女权主义作品,一旦进入大众媒体,经过男权文化的过滤和改动,都会被打上男权的印记,不得不迎合男性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而女性主义如果要走得更久更远,则必须要将自身融入到社会潮流中,以一种融合而非对抗的姿态处理两性关系,才能使自身和社会得以发展。
其他文献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经验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其中人际功能作为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指的是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与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位
学位
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衔接系统构成,对语篇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主位选择、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是进行语篇分析的主要手段。选择不同的主位、采用不用的推进模式和衔接
学位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戏剧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对于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译者主体性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何谓译者主体性各抒已见。综合来说,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
本杰明·狄斯雷利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在他著名的“政治三部曲”:《康宁思比,或新的一代》、《西比尔,或两个民族》和《坦克雷德,或新十字军》中,狄斯雷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女性主义真正影响到我国的翻译研究却是在2002年,并且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
时间隐喻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包括科技英语中,这种语言现象在近30年来越来越为语言学家所重视。时间隐喻是从非时间概念结构映射到时间概念结构。本文采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
近年来,关于语篇连贯的研究深入到认知思维层面,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在这些研究中,主要的分析对象集中在具有明显隐喻表达式的语篇,如短篇散文类。而没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