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角是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空间是认知语言学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因此空间视角是影响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空间视角表达的认知语言研究”为题,运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从广义空间视角和狭义空间视角两个层面,主要考察了空间域中视角因素与空间语义句法表达的关系。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等外语为佐证,既探求视角在空间认知中普遍而基础的地位,又考察了不同语言中视角表达的差异性。从而从普通语言学和具体的现代汉语方位表达两方面来考察空间视角认知的共性与个性。第一章从“空间”定义出发,我们发现空间既可能是一维的,又可能是二维的,还有可能是三维的。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有占有义,又有空置义。进而按照认知科学中“现实、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将空间三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语言空间。这为接下来界定视角这一空间认知域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我们强调视角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又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就内容而言,我们将人们对二维空间(地图或平面图)和三维空间的观察区分为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统称为广义空间视角;将三维空间内的内部视角系统成为狭义空间视角。就角度而言,视角反映了人类识解空间场景的方式,视角表达既可以较客观的反映现实场景,又可以与现实场景差异较大,我们将之分别称为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本文既研究客观视角映射到空间语言表达的过程,又研究主观视角选择的影响及其成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类空间视角的共性。第二章中,我们从广义空间视角层面,按现实→认知→语言的思路,采用心理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设计了两个实验,考察空间感知、心理再现和语言描述中的广义空间视角。实验1分析了外部视角描述和内部视角描述的语言特征。结果表明视角既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又体现在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实验2通过检验人们能否从陌生视角来描述熟悉的空间场景,来探讨视角在空间心理再现和语言输出时的转换过程。被试按要求从内部或外部视角来描述一个熟悉建筑物的布局。结果表明说话人能够从陌生视角来描述该空间场景。综合实验1和实验2,我们最终归纳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语言空间的视角转换模型。第三章中,我们借鉴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成果,将三维空间内的狭义空间视角系统分解为观察点位置、观察距离、观察范围(注意力辖域)、视角运动性和观察方式(总括式扫描/次第式扫描)、观察方向(顺序扫描/逆序扫描)等子范畴,具体分析其对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并考察了由各子范畴结合组成的复合范畴及其认知原则。第四章将注意力集中在现代汉语本体上。我们从汉语语言事实出发,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探讨了主观视角和现代汉语方位表达间的关系。运用第三章提出的视角范畴和认知原则,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名词与方位词搭配的倾向性,名词与方位词搭配的自由度,方位词“上、下”的特殊用法,和水平维度方位表达歧义等具体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