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行为是动物交往的基础,灵长动物作为最高等的动物对其社会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繁殖行为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与社会行为生态学关系密切,其通过性行为表现。南宁动物园拥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圈养黄颊长臂猿(Hylobates gabriellae)种群,同时也是黄颊长臂猿的主要繁育基地以及其它动物园的提供者,其种源质量直接影响着全国黄颊长臂猿的种群的发展。但这些后代都来自于大约12只雄性和15只雌性个体,存在较大近交风险。物种分类鉴定和繁殖行为研究为长臂猿的发展提供较好基础。人工繁育为可以更好的保护野外的长臂猿种群,也为探讨人工养殖条件下长臂猿的行为特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此,2018年9月26日至2019年7月29日,我们采用全时段记录法对南宁动物园的3群黄颊长臂猿4号笼、5号笼、17号笼进行了研究,系统收集了各个猴群的社会行为活动、活动时间分配、繁殖行为等数据,总共记录到19891次社会与繁殖行为节目。通过对比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探讨黄颊长臂猿的行为差异,以及该行为产生的机制和生物学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社会行为:(1)在所有行为模式中,趋进、挨坐、跟随、理毛四种行为占有的比率最高,分别占有率为29.00%、21.52%、21.41%、15.45%,总共占有全部18种行为的87.38%。(2)在所有行为总持续时间中,趋近、理毛、挨坐三种行为占有的比率最高,分别占有率为24.01%、20.40%、46.60%,占全部18种行为的91.01%。平均持续时间为19.00、30.29、49.55秒。(3)理毛行为各个月份相差不大,但雌雄作为发起者差异显著,其中雌性对雄性发起的次数为640次,发起率为84.90%;雄性对雌性发起的次数为114次,发起率为15.10%。(4)全年共记录到230次攻击行为,其中5月份记录到的攻击次数最多,共116次攻击行为,因为5月份是繁殖期的高峰,说明繁殖期间雌雄猿的攻击性均较强。全年共记录雄性发起攻击行为167次,雌性发起攻击行为63次,分别占比为72.50%和27.50%。(5)全年共收集玩耍行为共计958次,其中雌性对雄性发起569次,发起率为59.40%;雄性对雌性发起369次,发起率为40.60%。2.繁殖行为:(1)笼养长臂猿的交配活动季节性变化很明显,繁殖类型属于季节性繁殖类型。在全年共记录到的663次繁殖行为当中,3、4、5月的繁殖行为次数最多,次数分别有92次、94次、143次。(2)雄性个体是繁殖行为的主要发起者,占群内邀配总数96.53%,共640次;雌性邀配占总数的3.47%,共23次。雌性个体间在繁殖行为上差异比较明显。社会关系对雌雄性个体间在繁殖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影响。(3)交配型是两种特殊的单次射精和多次射精。邀配的行为过程步骤如下:(1)求爱、(2)爬跨、(3)插入、(4)抽搐、(5)射精、(6)舔食手上残留精液。第(2)、(3)、(4)和(5)步是紧密相连的发生时间,还有明显舔交配后残留的精液现象。笼养不同于野外的环境条件,黄颊长臂猿在笼养条件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活动,如一些社会和繁殖行为的适应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探讨黄颊长臂猿在笼养状态下社会和繁殖行为特点。本实验一共探讨了玩耍行为、攻击行为、示好和解行为和繁殖行为共四大类行为。研究结果证实黄颊长臂猿的玩耍行为符合运动技能假说,部分符合社会关系假说,结果显示玩耍行为有加强社会关系的功能。在攻击行为中发现一些雄性长臂猿攻击比较严重,这对繁殖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在于配对的选择,一般尽量从年龄较小个体进行合笼挑选。从示好和解行为占了90%以上得出三笼长臂猿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主要倾向还是比较融洽的,说明和解和妥协对维系和延续群体和物种是不可或缺的。繁殖行为上尽量从年青的个体进行合笼配对,这样对于增强友谊,进行繁殖配对前期训练,提高配对成功率,有利于增加繁殖成功。对于年龄较大的长臂猿的繁殖主要在于社会关系是否融洽和繁殖期间的营养管理,此外由于年龄偏大还需注意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