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关节病通常指导致猪运动功能障碍的四肢活动性关节疾病,是在生物学环境和力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关节发生的功能和结构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病猪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疼痛、运动障碍,部分发病猪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研究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E.rhusiopathiae,ER)等。该病导致仔猪生长性能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种猪繁殖性能降低,不但影响猪场正常生产,而且增加了养殖成本,直接导致较高的死淘率,严重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对浦东地区规模化养猪场的猪关节病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并以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权重分析,病原因素在仔猪和种猪关节病致病因素中的权重值分别为0.6140和0.4611,是引起猪关节病的主要因素。对仔猪关节病发病情况分析显示,10~4月份为关节病发病高峰,30~6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后备母猪和种猪关节病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其致病因素也更多元化。对猪关节病病原分离鉴定显示,引起本地区猪关节病的病原菌包括链球菌(Streptococcus)、丹毒丝菌、副猪嗜血杆菌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为了同时检测引起猪关节病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2,S.suis 2)、HPS和丹毒丝菌,分别设计针对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副猪嗜血杆菌的16s rRNA基因和丹毒丝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试验建立了同时检测以上三种病原的多重PCR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测试,采用该方法对采自猪关节病的病料进行检测,从72份猪关节液样品中检出2株S.suis 2、1株HPS和2株丹毒丝菌,检测结果与单个PCR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敏感、特异、快速,可用于猪关节病重要病原体的检测。对从猪关节病病料分离到的2株S.suis 2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分布为gdh+/cps2J+/mrp+/epf+/sly+/orf2+/gapdh+,对毒力基因进行序列分析,Cps2J、MRP基因未检出变异,提示其高度保守,orf2、GDH、GAPDH基因存在碱基点突变,但突变对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无影响,与国内外参考菌株的同源性较高。对分离到的2株丹毒丝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所检测毒力基因在2株菌内均有分布为Cps-A+/Cps-B+/Cps-C+/Rsp-A+/Rsp-B+/SpaA+,与近期从其它病料分离到的丹毒丝菌毒力基因分布相同,提示该毒力菌株可能在猪场广泛存在并条件性致病,其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完成了对浦东地区猪关节病病因和流行状况的分析,分离鉴定了主要病原菌,建立了针对猪关节病重要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到的猪源链球菌和丹毒丝菌进行了毒力基因检测和分析,为猪关节病的综合防治积累了病原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