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信息披露对企业避税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l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是我国重要的财政来源,税源的稳定,税收的按时按量征收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公共事业的建设来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所以企业天然地有增加避税的倾向。但是,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避税不仅对国家的税收产生巨大影响,企业管理者的避税行为还可能对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损失。因此,学术界在企业避税上的研究一直饱受关注。以往在研究企业避税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监管者的监管行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外部信息披露对企业避税的影响作用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媒体报道作为社会层面的外部信息,利用自己的舆论优势参与到企业治理过程之中。如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体监督得到良好结果的例子。其次,税务主管部门开始利用纳税信用评级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柔性监管。让纳税信用为A级的企业享受税收征管上的便利,以及给企业带来荣誉。同时,高的信誉也能给企业带来外部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的避税。最后,证券交易所近年推出的财务报告问询函制度,作为一种非处罚性的监管手段,增加了企业外部信息来源。对于以上三种外部信息对企业避税能够治理企业的避税情况,现有的文献还未有足够的研究。本文利用媒体报道、纳税信用和财务问询函这三种外部信息披露,研究外部信息披露对企业避税的影响。本文将2015-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得出以下结论:(1)媒体报道对企业避税程度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当某企业面对的媒体报道越多的时候,企业更愿意减少避税来维护自己的声誉。(2)纳税信用评级为A的企业,更倾向于少避税;企业在被评为纳税信用评级为A的企业后,更愿意减少避税来维持自己高信誉的形象。(3)财务报告问询函对企业避税的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我国的财务报告问询函制度实行时间过短,且证券交易所的监督能力不足,问询函对企业避税行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4)在进一步研究了公众媒体披露与政府披露的关系后发现,在有关企业的媒体报道中负面新闻越多,减少企业避税的效果就越强;而媒体报道的情感倾向对政府的信息披露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媒体报道与政府披露不存在交互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1)政府部门要主动利用媒体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对企业的避税行为进行监管。(2)税收主管部门要改革纳税信用评级制度,扩大信用等级披露范围,科学选择纳税信用评级的条件,进一步增加纳税信用评级激励的使用范围。(3)证券交易所制定问询函的处罚机制和措施,增强问询函的监管约束力等。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外部信息披露与企业避税相关领域,还对政府和企业的相关税收和税务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调节收入差距、刺激居民消费、提高劳动供给的宏观调控手段,其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影响不可忽视。不断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为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需从更多维的角度评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政策效果。已有文献中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比较有限。企业绩效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与企业职工收入息息相关的重要财务指标。在企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浙江TT股份从低端贴牌来料加工厂家,向自主科研创新的现代高科技企业转型。在此时代背景下,采购管理的提升、高效、成熟决定了中国龙头企业是否能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以A股上市的中国轨道结构橡胶减振系统市场的龙头企业-浙江TT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过去二十年间,TT股份从一个家族企业,成功转型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占据了中国轨道结构橡胶减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企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房价不断攀升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房价的增速已经快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居民的购房压力不断加重。在我国,购房压力主要落在了年轻消费者身上。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关于对2018年购房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平均购房年龄是29.5岁,可见年轻消费者购房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尽管住房价格十分高昂,消费者仍想尽早拥有一套住房。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居者有其屋”的思想
“不知法不免责”这一古罗马法谚一度被视为铁则,在我国一直以来也处于通说地位。随着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以及责任主义的要求,完全处于国家权威主义主导下的“不知法不免责”原则逐渐发生动摇。虽然“不知法不为罪”应对这一缺憾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因过于宽松容易导致人们漠视法律,且忽视了国家刑法创制的一般预防的目的,加之实践操作的可行性缺乏,也应当予以摒弃。在传统有关违法性认识错误处理原则存在较大局限性的背景下,如
关于职场中的人际冲突,排斥行为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冷暴力”,它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例如,员工通常会表现出负面情绪,抑郁、彷徨、焦虑无措等。在组织的日常生活中,当这种情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员工可能会想离开现在的工作,产生辞职的想法,最后甚至直接离职。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职场排斥成了管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鉴于此,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社会认同
由于我国部分行业对外商在境内持股有十分严格的准入限制,许多企业早年选择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以获取更多融资,这些企业被称为“中国概念股”。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中概股在海外资本市场的热度逐渐降低,不仅多次遭遇做空危机,部分企业的市值也持续存在低估现象。而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制度更为健全,监管层和投资者均对优质中概股企业的回归表示欢迎。自2011年开始,大量中概股企业出于多方考虑决定私
数字产业化和经济数字化在提升我们生活便利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的跨境业务模式,造成了相关收入的税收征管真空,损害了数字企业市场国/收入来源国的税收权益。在此情况下,数字企业的市场国和地区开始了维护其税收主权的单边行动,但这不仅遭到了相关数字企业的反对,还引起了数字企业居民国和市场国/收入来源国的利益纠纷。为调节双方利益、缓解双方矛盾,同时保持自己在国际
学位
当前,有关中小股东保护的难题凸显,忽视中小股东权益维护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根本途径是确保其权利能够有效行使,而股东的权利实现需要借助于表决权的实现。股东表决权是股东权利的核心内容,是股东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无表决权,股东其他权利将无所适从。由此,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根本在于能否设计有效的制度保障其表决权的行使。现行公司法制度中,累积投票制提供了中小股东表决权利实现的合理路径。累积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制度逐渐确立,随着社会发展,纠纷类型多样,人民调解制度也发生了几次大的转折。制度变迁的背后蕴含着国家政策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制度的变迁轨迹进行分析,不仅能够解释制度变迁背后所蕴涵的逻辑,更能立足现实,为国家多元纠纷解决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对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