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生态水源涵养服务变化评价与综合分析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水源涵养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宏观政策背景下重要性不断提升,明晰水源涵养服务的综合变化发展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和维持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实施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对水源涵养服务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背景及水源涵养服务的空间关联特性等方面关注不足,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水源涵养保护指导有限。
  本文以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为基础,将基于InVEST的水源涵养评估模型应用到广州市市级研究尺度。在模型精度校验的前提下进行了水源涵养服务基础性评价,同时,构建了针对水源涵养服务变化的综合研究分析框架,对2013-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广州市生态水源涵养服务变化展开了综合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InVEST的水源涵养服务评估模型在产水量模拟精度上达到88.42%,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针对市级尺度上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在时间变化上,研究区2013-2017年水源涵养总量由4.063×109m3增长到4.486×109m3,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644.860mm,五年间增长了10.39%,呈现先增高后减低,总体保持一定增长的态势。在空间上水源涵养量较高的区域多集中在水域和东北部多林地区域,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城市中心建成区。
  (3)研究区整体的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不同区划中,海珠、番禺和荔湾区单位水源涵养量分别增长了4.89%、5.63%、4.31%,水源涵养功能提升较大;不同地类中,耕地和建设用地单位水源涵养量分别增长4.20%、5.35%,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草地有所减弱,林地基本保持不变。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2815.257km2,占比38.08%。重要性等级较高区域林地、水域占比大,较低区域建设用地占比大。
  (4)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气候因子为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为次要因素,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并没有对总体的水源涵养量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水源涵养服务与城市化综合发展相关性弱,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低,耦合度在低耦合的0.427-0.495之间,处于相互抗衡的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从0.117到0.342不断递增,正朝着良好的协调发展模式转变。
  (5)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特征上,在南部靠海水域、增城区、从化区、从化与花都区交界处等地区形成了稳定性热点,在建成区中心形成了稳定性冷点。在区域的保护与发展上,针对热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和冷点区域生态恢复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作为今后重点。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城乡关系不仅是国家层面上必须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国家不同层级行政区域的重要发展难题。城市和乡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两者的融合状态尤为重要。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纽带,一直扮演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角色。而“撤市设区”又是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最为常见的路径,为中心城区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和资源的同时带动边缘县郊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对新城区本身而言,自身的边缘
学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层社会变迁带来了诸多治理困境,如何帮助基层社会应对这些接踵而来的困境,更好的面对市场化经济带来的冲击,是现阶段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连续跟踪浙江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笔者发现基层社会通过组建农民社会组织,产生农民再组织化的现象,有效应对了村落治理难题。因此,笔者结合观测点村落的具体实践案例,全面审视农民再组织化的生发机制。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试图从“社区社会资本
20世纪90年代初,拉塞尔·M·林登提出观点,认为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力量打破传统政府部门界线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各类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政府内部“沟壑丛生”的现状将有机会得到扭转,各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快速的改变,通过整合功能要素为公众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的趋势越发明显。在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开放的与合作的精神来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自由贸易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从互联网时代迅速迈入了数字网络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反映时代特征的“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参与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网上丝绸之路”日益形成。  本文在回顾“数字丝绸
2018年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要加快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如何运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治理理论指导城市社区治理,使信息通信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是当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由于行政体制的一些局限,通过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便成为突破这些行政局限性的治理手段。无论是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还是克服传统社区治理的一
学位
行政机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政府改革的重点,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但以往的多数研究在内容上侧重于组织层面的因素对机构改革效果的影响,而忽视微观个体层面产生的作用。政府成员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客体,他们直接关系到组织改革的效果。改革之后的各要素搭配是否合理也影响着政府部门的效率,这也成为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我国历经了前7次机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改革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
学位
自2013年以来,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二者的协同发展在促进“三农”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湖北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二者的协同发展能够大力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但在实践调研中发现,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却是独立的,完全分割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家整体战略发展方向逐渐向创新驱动转移,创新创业转变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众创空间的角度来看,众创空间在创客服务、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社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从创客角度看,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并成为创客队伍的一份子,这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国家正式确定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之后,南昌市各单位在当地政府的带
学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乡村小微湿地作为一类重要的生态用地,其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生态功能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2018年,中国政府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首次提出《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乡村小微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各地纷纷开展小微湿地治理的探索。农民作为小微湿地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参与意愿对于小微湿地治理的
学位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暴露出一系列发展问题,以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弊端显著,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三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有助于协调区域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工具,是维护陆地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学术界已形成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但缺乏对其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间的相互联系等微观层面的思考,较少考虑格局构成要素的系统性与结构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