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与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生态安全格局脆弱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暴露出一系列发展问题,以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弊端显著,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三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有助于协调区域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工具,是维护陆地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学术界已形成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范式,但缺乏对其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间的相互联系等微观层面的思考,较少考虑格局构成要素的系统性与结构性。
  本文立足于当前学术界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结构要素与整体关系讨论的不足,基于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相关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以我国西南部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贵州省为研究区域,借助“负荷-容量”级联失效模型探索不同生态源地对于整体格局的重要性,寻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脆弱节点。本文根据已有研究范式,以201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从生境质量、水质净化功能、碳固定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四方面进行生态重要性分析,并以单块面积≥10km2为筛选依据,识别出280块生态源地;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出750条生态廊道;基于主要交通线路对生态廊道的阻断识别出782个关键节点,构建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将其抽象为无权无向的生态网络,借助级联失效模型分析该生态网络的节点脆弱性,分析近期退耕还林与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两种土地利用情景对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
  (1)贵州省生态安全现状较好,重要生态区与核心生态区总面积占全省行政区总面积的38.98%,其中核心生态区面积占到全省行政区总面积的11.66%。各行政区生态资源禀赋具有明显差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拥有最多的生态源地,六盘水市境内生态源地数量最少。
  (2)贵州省整体格局脆弱性值域为0.0251~0.2151,对应级联失效规模范围为7~60个生态源地;格局脆弱性平均水平为0.0719,对应级联失效规模为20个生态源地;格局脆弱性众数水平为0.0538,对应级联失效规模为15个生态源地,整体格局脆弱性表现出右偏的数据分布形式。因此,格局整体稳定性受到结构脆弱点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网络中的脆弱节点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所有生态源地中,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7号源地级联失效规模最大,其次为位于毕节市的61号源地和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200号源地,此三处源地在所有源地中应当处于核心地位,为整体格局中的典型脆弱点。而位于毕节市的60号源地、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79源地号和位于安顺市的204号源地级联失效规模一致,源地级联失效规模最低,在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中重要性最低。
  (3)不同行政区在生态源地级联失效总规模和生态源地损失平均代价两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区域级联失效总规模最大的区域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小的为六盘水市;而生态源地损失平均代价最高的为贵阳市,最低的为六盘水市。当出现大范围生态危机事件时(比如山火、大面积山洪爆发、地震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应位于优先保护序列,六盘水市可处于保护序列的末尾。而日常生态建设、修复等过程应当注重对贵阳市内的生态源地进行保护,六盘水市可处于靠后的考虑序列。
  (4)“退耕还林”不会对生态源地造成显著影响,但会使得生态廊道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实施退耕还林后会造成75个生态源地级联失效效应减弱,137个生态源地级联失效效应增强,整体上并未表现出对生态安全格局的负面影响。贵州省2030年四种发展模式下,城市扩张的刚性增长边界与生态源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重叠,但不会对生态安全格局造成显著的冲击,也不会引发显著的级联失效效应。
  本文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贵州省生态安全维护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差异化的生态安全建设、维护、恢复体系,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对各行政区的生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用于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的关键之处,精细化管理生态安全格局各构成要素;
  (2)多方权衡生态退耕、耕地保护、城市发展等不同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以协调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服务于贵州省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严控城市增长边界,探索精明城市增长途径,提升内部挖潜力度,防止未来发展过程中弹性城市增长边界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不可控影响。
其他文献
民政事业事关民生幸福,基层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引起广泛关注。浙江省SM县作为一个典型基层民政,利用创新和改革来推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同时部分改革创新未能完全解决问题。研究者希望从资源角度出发,借助资源基础观理论,将公共服务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构建出队伍建设—民政资源—制度管理—工作方法的分析框架,呈现当前基层民政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同时解释如何提升基层民政公共服务能力。  文章采用实地研
学位
一直以来,城乡关系不仅是国家层面上必须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国家不同层级行政区域的重要发展难题。城市和乡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两者的融合状态尤为重要。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纽带,一直扮演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角色。而“撤市设区”又是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最为常见的路径,为中心城区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和资源的同时带动边缘县郊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对新城区本身而言,自身的边缘
学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层社会变迁带来了诸多治理困境,如何帮助基层社会应对这些接踵而来的困境,更好的面对市场化经济带来的冲击,是现阶段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连续跟踪浙江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笔者发现基层社会通过组建农民社会组织,产生农民再组织化的现象,有效应对了村落治理难题。因此,笔者结合观测点村落的具体实践案例,全面审视农民再组织化的生发机制。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试图从“社区社会资本
20世纪90年代初,拉塞尔·M·林登提出观点,认为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力量打破传统政府部门界线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各类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政府内部“沟壑丛生”的现状将有机会得到扭转,各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快速的改变,通过整合功能要素为公众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的趋势越发明显。在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开放的与合作的精神来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自由贸易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从互联网时代迅速迈入了数字网络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反映时代特征的“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参与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网上丝绸之路”日益形成。  本文在回顾“数字丝绸
2018年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要加快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如何运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治理理论指导城市社区治理,使信息通信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是当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由于行政体制的一些局限,通过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便成为突破这些行政局限性的治理手段。无论是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还是克服传统社区治理的一
学位
行政机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政府改革的重点,广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但以往的多数研究在内容上侧重于组织层面的因素对机构改革效果的影响,而忽视微观个体层面产生的作用。政府成员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客体,他们直接关系到组织改革的效果。改革之后的各要素搭配是否合理也影响着政府部门的效率,这也成为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我国历经了前7次机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改革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
学位
自2013年以来,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二者的协同发展在促进“三农”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湖北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二者的协同发展能够大力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但在实践调研中发现,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却是独立的,完全分割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家整体战略发展方向逐渐向创新驱动转移,创新创业转变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众创空间的角度来看,众创空间在创客服务、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社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从创客角度看,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并成为创客队伍的一份子,这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国家正式确定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之后,南昌市各单位在当地政府的带
学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乡村小微湿地作为一类重要的生态用地,其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生态功能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2018年,中国政府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首次提出《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乡村小微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各地纷纷开展小微湿地治理的探索。农民作为小微湿地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参与意愿对于小微湿地治理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