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确立、普遍的商品化与资本生产的合法化,使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嬗变。但与此相伴的却是在学界日益增多的针对建筑商品化的批判,并正在成为论述中的话语主流。两者的共时并存于是演化成为一系列的“悖论现象”:文化悖论、市场悖论、媒体悖论、制度悖论、理论悖论、实践悖论……。作为理论解释的失效,悖论其实是社会现实与认识范式之间的冲突呈现。这无疑是有问题的。但与常规研究中界设的“问题”概念不同,悖论现象所指征的问题是无法在范式常规中获得解释的,它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为此,将现实存在的悖论现象作为需要解惑的问题,论文采用了关于问题发现、追溯以及寻找症结的逻辑过程,这是获得认识的理性过程。鉴其背景的社会性,笔者认为只有置身社会现实,通过“建筑商品化”与“建筑范式”的两方面结合研究,才会对当代转型时期的建筑认识具有进步意义。这样,首先需要认识的就是建筑作为商品在当代的存在合理性。论文意识到正是社会转型、资本生产导致了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社会价值体系等几乎所有要素系统的整体性调整。由于建筑本体所具的时代性、开放性、能动性,最终都由生产方式所支配。因此,资本运动在塑造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将建筑建造成为一种商品的表意系统。然而,商品意义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全部,建筑商品身份的重新获得必然导致其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化。也许这种转化会导致冲突,但却有其历史的客观合理性。第二,社会现代化历程的多次转折与断裂,使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截然迥异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矛盾冲突趋向尖锐。为使研究具有实证基础,论文选择了“住宅建筑”作为商品视角的解读对象。通过分析后发现,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建筑表现与其所应具的商品身份之间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偏离。第三,认识到这种隔阂,就需重新解读那些普遍存在的针对商品化的批判话题。由于专业话语的认同与批判同样来自社会,而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类似的著作文章,又都无一例外地引证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批判理论,这样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就很有必要了。通过对自卢卡奇以后的包括阿多诺、本雅明、巴特、列斐伏尔、德波、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不同时期理论的演进式解读后发现,他们虽同发轫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却都始终囿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和“主体启蒙”的范式,并具有先验价值的设定局限。但这却是与我们80年代经济过渡期形成的意识观念类似的,并在当代表现出了强势的韧性。其所占据的话语主流,也就成为了商品化批判的来源。第四,然而资本生产力却早已自发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为使认识全面,论文从资本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这两大关涉建筑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方面入手,分析了资本与建筑的当代关系。同时由于消费是资本增值的主要环节,论文还从消费特征出发研究了建筑的现实反应,以强调资本生产对建筑影响的现实性。第五,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意识形态的更替。这就需要我们对原价值设定下所批判的“问题”进行再思考。通过对一些惯常“问题”的基于现实情境(不是价值范式)的反思,结合原范式体系形成过程的追溯,论文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确实正是生产方式变革所凸现的范式危机。为体现现实性,论文还结合工程案例的“反思性实践”,从实践角度来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第六,籍此,论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市场语境中建筑范式转换的策略性思考。希望通过重构“建筑生产”观和相关维度的认识,来探寻一种整体的范式转换途径。另外,也正由于意识到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和建筑的社会性,论文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希望能为已然发生变化的建筑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