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城镇劳动力的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加快中国二元经济的转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就业。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滞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因素。户籍制度的刚性依然存在、城乡认识的差异根深蒂固、社会福利保障二元化,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城乡分割的制度环境,制约了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存在歧视性政策、就业服务滞后、用工行为不规范等现象,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内部条件看,农村人口普遍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身体素质偏差,这种状况的劳动力很难达到城镇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要求。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十分艰难。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人口、制度安排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同的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因此,本文认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营造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竞争。通过引导农民观念更新、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等逐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其能够满足城镇的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