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构念是个体与周围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自身对关系的认识。Markus和Kitayama根据其文化的特征将其分为独立自我与依存自我两类。独立自我构念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独特性,以个人目标为导向,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依存自我构念强调个人与周围人亲密和谐的关系,以社会目标为导向,如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它们共同构成了自我构念最主要的两个维度。最初学术界普遍认为自我构念中独立与依存是同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后来慢慢得以修正,形成了得到普遍共识的二元共存模型。这一模型强调独立自我与依存自我均是个体成长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维度,可以很好地共存于同一个体身上。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形成的较稳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价,它是一个人自我成分中最关键的因素。不同类型的自我构念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如独立型个体倾向于认为在其所属领域的表现更优秀,通过不断地追求成功与超越来稳固并提升个人的自尊。而依存型个体则会内化周围群体成员对其的评价,倾向于通过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稳固并提升个人的自尊。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反应了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而孤独感则是一种对缺乏理想人际交流的不适与困扰,建立在个体通过其社会交往的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在强调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监控其孤独感无疑是许多教育人士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都表明自尊对于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也有许多文献指出自尊对于缓解孤独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安徽省宣城市7所中小学4-7年级共计4575名学生,利用自我建构量表(SCS)、儿童自我觉知量表(PCSC)、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与伊利诺斯孤独感问卷(ILQ)测量其自我构念、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得分。通过多元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获得如下结果:
1、中小学儿童的自我构念得分无论在独立自我维度还是依存自我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中小学儿童在自尊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自尊、孤独感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留守儿童。
4、中小学儿童自我构念中的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影响完全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实现。
5、中小学儿童自我构念中的依存自我对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影响则既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实现,也可以直接产生影响。
该研究结果似乎揭示了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减少孤独感的两条不同的途径:提高自尊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教学活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让儿童内化那些对自身恰当的积极评价,客观看待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儿童多与周围同伴交往,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本研究选取了安徽省宣城市7所中小学4-7年级共计4575名学生,利用自我建构量表(SCS)、儿童自我觉知量表(PCSC)、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与伊利诺斯孤独感问卷(ILQ)测量其自我构念、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得分。通过多元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获得如下结果:
1、中小学儿童的自我构念得分无论在独立自我维度还是依存自我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中小学儿童在自尊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自尊、孤独感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留守儿童。
4、中小学儿童自我构念中的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影响完全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实现。
5、中小学儿童自我构念中的依存自我对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影响则既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实现,也可以直接产生影响。
该研究结果似乎揭示了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减少孤独感的两条不同的途径:提高自尊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教学活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让儿童内化那些对自身恰当的积极评价,客观看待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儿童多与周围同伴交往,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