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女英雄传》是晚清较有特色的一部小说,小说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成的,可以说是早期现代汉语的典范,具有从早期现代汉语向成熟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目前对《儿女英雄传》的助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今还很少有人对其中的助词进行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将对《儿女英雄传》中动态助词进行全面描写,分析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有关现象,与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进行比较,以便对《儿女英雄传》的动态助词的相关特点做出适度梳理、总结,进而揭示动态助词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儿女英雄传》中,动态助词“将”的语法意义共有两种:一是表动作完成实现或获得结果,一是表动作的持续。从句法格式看,《儿女英雄传》中动态助词“将”的句法格式大多数是“动+将+双音节补语”,“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做动态助词的用法。动态助词“得”在《儿女英雄传》中的语料非常丰富。有四种语法意义,它们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获得、动作行为完成实现、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从句法结构看,动态助词“得”的句法格式并不单一,使用范围也比较宽,使用频率也不低。动态助词“着”在《儿女英雄传》中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大。语法意义一是表动作状态的持续,一是表动作状态的完成,表动作状态完成所占比例甚小,从分布看,“着”主要用在动词后,少数用在形容词后,与现代汉语相比,基本具备现代汉语中动词带“着”的句法格式。动态助词“过”在《儿女英雄传》中的语法意义,一是“表示动作完毕”二是“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或“已有的经验”,这与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语法意义相同。所在的句法格式有两种,一是“动十过”,一是“动+过+宾”,动态助词“过”的用法与其前后时期的语料以及现代汉语中动态助词“过”的用法是一致的,其基本的句法格式也是一致的。动态助词“了”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主体倾向比较明确,主要表动作状态的完成,有少部分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句法格式非常丰富,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系统中的“了”所具有的句法格式。“了”在《儿女英雄传》使用范围广、句法格式丰富,应该归于《儿女英雄传》的口语性强,且语言接近于现代汉语这一点上。近代汉语的动态助词的数量比现代汉语多,主要有“得”、“将”、“着”、“过”、“了”,而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只有“着”、“了”、“过”,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方面,但现代汉语的动态助词是在近代汉语的动态助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