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朦胧诗的出现被孙绍振称之为“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朦胧诗的灵魂在于诗歌中的“意象”,“意象”的存在使得诗歌艺术得以回归,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开拓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意象”成就了朦胧诗,同时后期朦胧诗“意象”的贵族化和精英化也使朦胧诗丧失了读者群,成为后朦胧诗人所抨击的对象。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朦胧诗的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导言部分主要介绍意象在中国诗歌的发展情况和意象在意象派诗歌中的发展情况。意象理论在中国最早追溯到先秦哲学,后经过历史的发展,在清代的王夫之那里成熟。英美意象派诗人将中国意象理论借鉴到诗歌中,主张“为意象而意象”,发表了意象派宣言,制定了意象主义三原则。意象诗歌创作在古代诗经、唐诗、宋词中都多有体现,而后在象征诗派、新月诗派、现代诗派和九叶诗派中获得新发展。在朦胧诗中,意象运用达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综合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传统,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和组合方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彰显出不同于古代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意象的新特征。第一章朦胧诗意象的类析。在这一章里,本文根据所运用的手法来分,将朦胧诗的意象分了四种主要的类型,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一节描述型意象分析,这种类型的意象主要运用描述的手法,意义比较外露,“意在象表”;第二节象征型意象,这种类型的意象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内容比较隐晦,这在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第三节通感型意象,这种类型的意象主要运用通感的手法,具体又分为简单通感意象、双重通感意象和全息通感意象;第四节比喻型意象,这种类型的意象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又分为明喻型意象、隐喻型意象、博喻型意象。第二章朦胧诗意象的组合方式。在这一章里,本文根据意象的组合方式对意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节意象的并列组合,具体分为意象的平行组合、意象的对比组合和意象的并置;第二节意象的聚散组合,聚散包括两方面,即意象向心式组合和意象的辐射式组合。第三节意象的意识流组合,本节主要分析意象运用意识流手法组合成的意象群;第四节意象的蒙太奇组合,具体分为相对式蒙太奇意象、平行式蒙太奇意象和复现式蒙太奇意象和交错式蒙太奇意象。第三章朦胧诗意象的独特性。在这一章里,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朦胧诗意象与古代诗歌意象的对比,和意象派诗歌意象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朦胧诗意象的不同于它们的独特性,主要为:第一节意象象征的陌生化,古代诗歌意象基本上表达出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但是朦胧诗则主要指向个人陌生化的象征;第二节意象群体的动态化,意象派的诗歌意象大都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但朦胧诗组合而成的意象群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第三节意象选择的社会化,意象派的诗歌意象比较内倾化,缺少一种社会性的关怀,而朦胧诗意象虽有一部分关于“小我”的感情抒发,但更多的意象选择则倾向于“大我”和社会化,表现出一种人文和人道主义的关怀。第四章朦胧诗意象的审美观照。在这一章里,本文运用美学的理论对朦胧诗的意象进行评价,主要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晦涩”、“朦胧”、“含蓄”,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晦涩”、“朦胧”、“含蓄”的关系,“朦胧”是一种美,一头连接着“含蓄”,另一头连接着“晦涩”,意象运用的恰当,可以形成一种含蓄的朦胧美,如果意象复杂陌生,则会造成诗歌的晦涩难解;第二小节“含混”“空白”的审美意蕴,首先朦胧诗意象给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其次“含混”“空白”调动了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完成了诗歌的二次创造;第三小节“成也意象、败也意象”,朦胧诗的意象增加了朦胧诗的艺术魅力和诗歌美感,给读者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审美空间,但是后期诗歌意象的复杂和晦涩,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不能适应大众的文化消费,不得不被迫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