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Horst Bredekamp)在其著作《图像行为理论》(Theorie des Bildakts)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图像行为”(des Bildakts)。图像行为以图像的影响力为核心要素,通过各种行为机制实现图像的动作行为能力,并由此对观者产生出不可抗拒的影响效果。对于图像的把握与认知,仅仅停留在图像描摹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和说明了什么是不够的。图像并不是沉默的“文本”或“物”等待他人的描述和阐释,对于图像的把握应该从图像的行为和行为的生成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切入。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对于“图像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丰富且庞大的事实与理论基础的。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和达·芬奇都意识到了图像具有极大影响力,他们对于图像的力的认识往往却又偏向负面,甚至采取了否定或矛盾的态度。海德格尔直言艺术作品(包含图像作品)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主体性和影响力,尽管比柏拉图和芬奇稍前进一点,却最终将图像的本质归因于语言艺术上。图像影响力在哲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影响力的生成及其影响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究。在西方艺术史上,从“图像志”到“图像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图像的研究始终紧紧围绕“描述”与“阐释”展开,关于图像的影响力、主体性和能动性这些话题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分析。现代社会因为对于“图像潮水”的不可控而产生了一种对于图像影响力的焦虑情绪,这种“图像焦虑”在本质上体现了当人们试图努力对图像形成一个超远感性经验的理性认识的时候,却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了来自图像的影响效果。图像影响着观者的思想、情感,甚至促使他们产生特定的行为动作。霍斯特·布雷德坎普提出“图像行为”这一概念,将图像看作是人一样具有行为能力及影响效果。这实际上是在消除学术界对于图像力量的回避、焦虑乃至恐惧的情绪。
图像的影响力通过图像的行为能力得以体现,并在观赏活动中成功影响了它所面对的潜在的观赏者。这就是“图像行为”理论的核心内涵。这种图像的力在“说话式图像行为”中得以展现,通过单数第一人称形式的运用实现了图像的说话能力。然而,观者在感受到图像的生命力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地体验到图像的“双重身份”。图像与人形成某种紧张或和缓的关系。在“图解式图像行为”中,人们把对“图式”的追求内化成图像对于“图式”的追求。这种对于“图式”追求的意愿促使人的身体转变成图像。图像由此具有了一种模仿生命体的能力。这种对于“图式”,对于特定形象的生命力的追求,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移情于图像身上。图像似乎就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在“替代式图像行为”中,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深深左右着人们对于图像的情感与认识。图像可以直接替代原型。图像与身体、物是同一的。人们将这种“自我印制”而成的“真实图像”看作是原型本身,而加以广泛应用。富兰克林的纸钞便是典型。社会需要并生产图像,而图像又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图像的替代性甚至展现了图像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构性的特点。最后是“内在式图像行为”。图像完全不需要借助言语、身体和原型,仅靠图像内在的形式便能实现图像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图像的目光”与基督神学同样有着复杂的联系。图像借助这种目光实现了某种观看能力,从而为观者带来了美杜莎式的观感体验效果。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对于“图像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建构。通过“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这一桥梁的连接,图像学的革新与突破便意味着艺术的革新与突破。“图像行为”理论以图像影响力为核心,本质上突显了图像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布雷德坎普实际上从宽泛的图像艺术史出发,论证了艺术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图像转向不仅是外界对于图像的关注,更是图像研究内部的一种转变,也是对艺术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关注。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对于“图像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丰富且庞大的事实与理论基础的。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和达·芬奇都意识到了图像具有极大影响力,他们对于图像的力的认识往往却又偏向负面,甚至采取了否定或矛盾的态度。海德格尔直言艺术作品(包含图像作品)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主体性和影响力,尽管比柏拉图和芬奇稍前进一点,却最终将图像的本质归因于语言艺术上。图像影响力在哲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影响力的生成及其影响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究。在西方艺术史上,从“图像志”到“图像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图像的研究始终紧紧围绕“描述”与“阐释”展开,关于图像的影响力、主体性和能动性这些话题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分析。现代社会因为对于“图像潮水”的不可控而产生了一种对于图像影响力的焦虑情绪,这种“图像焦虑”在本质上体现了当人们试图努力对图像形成一个超远感性经验的理性认识的时候,却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了来自图像的影响效果。图像影响着观者的思想、情感,甚至促使他们产生特定的行为动作。霍斯特·布雷德坎普提出“图像行为”这一概念,将图像看作是人一样具有行为能力及影响效果。这实际上是在消除学术界对于图像力量的回避、焦虑乃至恐惧的情绪。
图像的影响力通过图像的行为能力得以体现,并在观赏活动中成功影响了它所面对的潜在的观赏者。这就是“图像行为”理论的核心内涵。这种图像的力在“说话式图像行为”中得以展现,通过单数第一人称形式的运用实现了图像的说话能力。然而,观者在感受到图像的生命力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地体验到图像的“双重身份”。图像与人形成某种紧张或和缓的关系。在“图解式图像行为”中,人们把对“图式”的追求内化成图像对于“图式”的追求。这种对于“图式”追求的意愿促使人的身体转变成图像。图像由此具有了一种模仿生命体的能力。这种对于“图式”,对于特定形象的生命力的追求,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移情于图像身上。图像似乎就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在“替代式图像行为”中,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深深左右着人们对于图像的情感与认识。图像可以直接替代原型。图像与身体、物是同一的。人们将这种“自我印制”而成的“真实图像”看作是原型本身,而加以广泛应用。富兰克林的纸钞便是典型。社会需要并生产图像,而图像又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图像的替代性甚至展现了图像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构性的特点。最后是“内在式图像行为”。图像完全不需要借助言语、身体和原型,仅靠图像内在的形式便能实现图像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图像的目光”与基督神学同样有着复杂的联系。图像借助这种目光实现了某种观看能力,从而为观者带来了美杜莎式的观感体验效果。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对于“图像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建构。通过“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这一桥梁的连接,图像学的革新与突破便意味着艺术的革新与突破。“图像行为”理论以图像影响力为核心,本质上突显了图像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布雷德坎普实际上从宽泛的图像艺术史出发,论证了艺术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图像转向不仅是外界对于图像的关注,更是图像研究内部的一种转变,也是对艺术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