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滥用优势地位的法律规制——兼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连锁超市与其供应商之间的“零供矛盾”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超市巨头进入我国并带来进场收费等经营模式起开始萌芽,直至当下,这一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在连锁超市收取“进场费”、占压供应商货款、于供货合同内外滥加苛刻条件等表象的背后,实际是我国零售业态由于在利润畸低的经营模式下难以为继,因而通过利用其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于供应商的优势地位,向上游供货企业、制造型企业攫取利润以扩大自身竞争优势这一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纵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由于法域的条块分割加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陈旧、疏漏,使得这一特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长期游离于规制之外。   是故,本论文从对“进场费”、压占货款、霸王合同条款特征的阐述切入,分析其危害,探讨其共同特征——相对优势地位的滥用,并进一步研究将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引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完善该法,并使该理论与《反垄断法》支配地位理论形成衔接的可行性,同时兼涉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结构调整、配套法规设计等问题的思考。   论文遵循由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到规管举措的逻辑思路,分三章具体阐述问题,第一章从连锁超市优势地位的形成原因入手,阐明“进场费”、占压货款和签订霸王合同条款这三种典型的滥用优势地位行为,并分析其对各市场主体及宏观产业的危害。第二章对三种行为进行法律定性,抽象其共同特征即交易中相对优势地位的滥用,列举性阐述现行竞争法律在这一问题处理上的不足,进而研究将相对优势地位理论引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最后一章先浅涉域外立法范式,再举例说明我国现有典型性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法律解释等对相对优势地位滥用问题的立法、执法尝试,最后借鉴两方面经验简要提出具体的法律、配套法规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根植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长期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并且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成为了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世纪初的中国,其上层建筑领域经历了一场长期且艰巨的法律变革运动——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传统的中华法系在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的挑战和冲击之下,开始了从古代传统封建法律向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由于水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性与流域性、可再生性与稀缺性等特点,以及取水权流转中所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取水权流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课堂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从2014年
《管子》成书于先秦战国齐文化的环境之下,伴随着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开展而逐步撰成。学术界一般都认同《管子》为稷下管仲学派所著。一代圣贤管仲适应时代的主题,倡导可
“非诉行政执行”,又称为“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或者“行政非诉强制执行”,依《行政强制法》第2条的规定,是指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