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全降解骨修复多孔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人口老龄化、全民运动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以及中青年各种意外伤害和先天性疾病导致的骨缺损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国民身心健康。然而,自体损伤愈合范围有限,传统的针对骨缺损自体、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手段,易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亟需研发设计成分、构型匹配特定骨缺损的功能型三维骨修复支架,为骨缺损部位提供桥接作用、引导骨的愈合修复。聚己内酯(PCL)作为临床批准的生物医用材料,其存在降解缓慢、产物呈酸性、缺乏生物活性等缺点,而生物医用镁(Mg)降解速率快、产物呈碱性、具有促成骨效果,基于PCL功能性不足的弊端,设计在PCL基体中添加Mg粉,制备生物可控降解、促成骨能力强、能稳定生理环境的Mg/PCL复合支架体系。针对复杂多变的生理服役环境,采用基于数字化设计的熔融沉积(FDM)打印技术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可降解骨修复支架,实现骨缺损修复的个性化、精准化治疗。以Mg粉和PCL颗粒为原材料,采用熔融沉积打印技术制备Mg/PCL复合支架并表征支架的理化性能;研究复合支架在体外模拟环境中服役特性,阐述支架降解演变与力学性能衰减之间的映射关联;评估细胞与支架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支架表面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分化效果;探索支架体内服役过程中刺激新骨形成、矿化,实现骨修复愈合的作用机制。具体结论如下:(1)通过FDM技术制备了n Mg-PCL(n=0,1wt.%,3wt.%,5wt.%,7wt.%,9wt.%)多孔复合支架,直径Φ=13mm,高h=4.4mm,孔径为480±25μm,纤维直径为300±25μm,理论孔隙率为73.56%,实际孔隙率是66.03%。随着Mg颗粒的添加,复合支架的结晶度呈现下降趋势且低于PCL支架,各成分支架的熔点的变化与结晶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支架压缩曲线分为两个阶段:弹性变形(线性和非线性)、塑性屈服及坍塌致密化阶段,压缩强度和模量范围分别是3.6-6.6MPa,35.4-68.9MPa,弹性模量略低于含陶瓷硬质相的复合支架,即线弹性阶段的变形抗力略低。(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PCL及n Mg-PCL支架腐蚀降解形成孔洞、裂纹,并且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和少量钙盐,说明支架具有生物活性和骨整合能力。各支架的宏观结构、体积无变化,力学保持性较好,腐蚀程度明显的含Mg较多的复合支架力学性能下降较为明显,但后期表面Ca-P沉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架的模量值。支架降解时,表面少量Mg颗粒优先腐蚀,释放Mg2+,形成孔洞、裂纹等缺陷,水分子从缺陷处渗透进入支架纤维内部,进一步发生纤维内部Mg的腐蚀、PCL均相水解,与此同时,表面Mg颗粒处诱导沉积Ca2+和PO43-,形成羟基磷灰石(HA)。(3)细胞实验结果显示:3wt.%Mg-PCL支架与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增殖效果较为显著,1wt.%Mg-PCL、3wt.%Mg-PCL支架组细胞生长呈扁平状,伸展出大量细胞触角,细胞粘附密度更大。成骨分化前期、后期3wt.%Mg-PCL支架的ALP、AR染色程度均更深,且ALP活力以及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的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桥蛋白(OPN)、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也较高。体内支架植入实验结果表明:骨缺损部位植入支架后为缺损部位两端提供桥梁,相比于未植入支架组,3wt.%Mg-PCL支架植入12周后缺损部位不存在凹陷,缺损部位两端新生骨质相互连接并且形成少量较为成熟的骨质。基于支架服役过程中表面形貌演变、力学性能衰减、体外生物相容性、体内促成骨效果等多角度分析评价,Mg/PCL复合支架满足骨缺损生理环境的服役要求,能够实现缺损部位骨再生修复,在骨缺损修复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转化上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技术为程序开发提供了便利,为针对复杂问题的成熟解决方案拓展了复用,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开发质量和效率的现实有效途径。在应用API进行开发时,梳理可用API的成本较为高昂,通常需要API推荐技术来辅助。而基于上下文的API推荐技术是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使用历史项目代码和代码上下文匹配来推荐目标API方法,以提高推荐精确性和成功率,以及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高清晰度的无损检测方式,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检查和工业检测等领域。随着CT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成像过程中一些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员的注意。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成像仪器的故障、病患的体动等各种原因,CT成像系统的检测设备不能接收到完整的X射线投影,导致常规办法重建的图像被严重的伪影所污染。这个问题被称作缺失角度的锥束计算机断层
随着监控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摄像头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监控视频数据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用户对监控数据存储的需求,但是对于监控环境中逐渐增长的人体异常行为监察需求却无法满足,因此,如何利用视频数据分析监控环境中人体的行为,并建立模型检测人体的异常行为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视频中人体行为的分析通常首先提取人体的行为特征,然后基于人体行为特征对人体的异常行为进行建模分析,
纹理触觉是人与物体接触时,对纹理表面凹凸不平的属性的触觉感受。纹理触觉作为人对客观力触觉刺激的感受,对其感知特性和规律的研究,对于实现具有真实感的力触觉再现和精准遥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往的纹理触觉感知特性的研究多是选取纹理样本进行主观感知实验,测量在某种纹理物理特征及不同水平下(如纹理高度、空间周期、颗粒度等变化),人主观纹理粗糙感强度的变化规律。而纹理触觉感知是客观刺激与主观感知多输入/多输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首位,其中部分心脏疾病与心脏运动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在准确跟踪心脏运动轨迹基础上,能够分析心脏运动功能,诊断心脏疾病。传统的心脏运动跟踪方法速度慢、效果不够突出,不适合临床应用,心脏疾病分类也需要手动提取心脏形态学特征,不便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近年来,深度学习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心脏运动跟踪和心脏疾病分类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
钛及其合金综合性能良好,在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β型钛合金由于兼具低弹高强的特性,近年来受到了诸多的关注。这类钛合金一般是通过向钛合金中添加Nb、Mo、Zr、Ta等β相稳定元素得到的。但是,结构物理量和杨氏模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难以捉摸。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于找到影响钛合金性质的关键参数,以及了解这些参数如何对合金的弹性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机器学
图像拼接技术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了,并且也广泛应用到了智能手机拍摄、虚拟现实、航天航空和视频监控等诸多领域当中,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到宽视野、高分辨率和观感相对自然的图像。然而目前的图像拼接技术在应用到不同场景时,图像的特征数目相对较少、特征种类单一,且特征分布存在局限性,同时图像对重叠区域中深度不一致。这些问题导致目前的图像拼接算法对于各类场景下的图像配准效果较差,在重叠区域易出现伪影现象。本文提出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检查人体内部脏器的现代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常规检查诊断,尤其是脑疾病的检测和诊断。脑组织的体积变化往往预示着各种疾病,如脑肿瘤,白质脑病,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e pontine cerebellar atrophy,OPCA)等。因此,对脑MRI图像进行精准的自动分割对于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
将触觉传感器获取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外界交互产生的压力、温度等触觉信息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形成触觉图像。而目前触觉传感阵列是获得这些触觉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同于视觉传感单元(如CCD/CMOS),触觉传感阵列的传感单元具有工作原理多样、尺寸大、读取电路复杂而难于集成等特点。为了提高触觉图像的分辨率,本文进行了基于传感阵列的触觉图像超分辨率算法研究。首先,研究了触觉图像特点;其次,分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违法的“早发现、早查处”至关重要。针对以往人工巡查效率低、摄像头监控智能化程度低的现实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违章建筑物自动识别中的监控点图像快速获取、违章建筑变化检测、车辆虚警过滤等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字塔L-K光流法的定点监控虚拟预置位设置方法。针对相机所带预置位不足的问题,首先对视频前后两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