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学术之间——浙江大学“学潮”中的竺可桢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立大学校长虽然在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中,比较早地接受了大学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处在国家权力系统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系统的衔接点上,既不能脱离政府,又不能过分依附于政府。他们是学校的经营者,是学术自由的维护、倡导者,是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开拓者。   民国时期大学的外部生存环境恶劣。受不良政治、经济等的压迫,大学“学潮”汹涌,而“学潮”背后,多有政治、政党、民族国家、社会等多种“异化”力量的影响,致使大学学术、教学等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如何妥善解决“学潮”问题,是大学校长在治理学校时必须时常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国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处理学潮时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及学术观为例,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爱国思想使他们参与到政治纷乱中,并时常站在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自由教育思想,坚持教育独立、大学自治、避免一切政治因素对学校的干扰的双重角色矛盾。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驱郭运动”中接任浙大校长后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学校管理,不拘一格网罗人才,重新建设学术环境,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体现了竺可桢排除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尊严的教育家精神;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倒孔”运动中处理学潮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体现了竺可桢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读书不忘救国的社会情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浙大反内战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立场与态度及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反映出竺可桢对国民政府态度的逐渐转变;第四部分阐述了竺可桢在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最后处理的一起大学潮——“于子三”运动,在这次运动中,竺可桢坚持“求是”,绝不说假话,支持学生自治及学问至上的教育理念,致使他夹在国民党当局与“学潮”之间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辞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远离政治,专心追求学术;结语部分则是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大学校长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问的矛盾,及其在处理学潮时夹在政府和学校间左右为难,表现了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只能用学术救国、教育救国平衡其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其他文献
期刊
苏州中学自北宋以来便吸引大批硕师名人掌校教书,学子超群拔俗,状元全国之冠。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文献阅览之法,探讨府学、新学两大时期的文教传统,挖掘文化立校之根,并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既是学习工具,又是评价工具。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教学技能和策略,概念图在初中
静态的生活方式和高脂、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超重、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肥胖的解剖学特点是脂肪组织的过度增多,即组成组织的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和数目的增多。而控制肥胖也应从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当代教育背景,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究了培养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必要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教育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
多媒体教材日渐普及,其质量也益受重视,而目前大多以其内容、创意为质量管理的目标,但制作过程就比较少被讨论。多媒体教材兼具“教学内容”与“软件”双重专业领域的特点,因
出版物对艺术品本身有神化作用,原作是最终判断的依据。好多作品在画集等印刷品里看上去不错,一看原作就弱去许多。而好的作品在印刷品里表现一般,好的作品主要是细节精彩,精彩往往是印刷不出来的。上月在巴黎,看到了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和《拾稻穗的女人》,德拉克洛瓦的水准就比米勒差许多,但在印刷品里,这种差别是看不出来的。所以看画一定要看原作,不要图方便,再加上主观臆断,那是谬上加误了。  在西方各类当代博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石,同伴交往经验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重建。同伴交往不易简单量化,它既无特定程序也无固定方法,在普通学校就读的随班就读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