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出现之前,它的演变历史已经超越了城市。城市广场的雏形来源于早期欧洲群体性的集会和朝拜活动的场所,而在中国更多的是体现了“市井”和“庙会”这两个元素。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从未消失,并伴随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而呈现出不同的承载功能。迈入21世纪,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互相联系的信息枢纽,是破解城市拥挤的“氧气”。特别是中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对城市开放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广场中“公共参与和交流”的群体活动性质在解决老年人孤独问题,推动老龄化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春是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的范例城市,城市广场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从最初满铁时期的交通广场到如今以交通广场为主、休闲广场为辅的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城市广场的空间演变轨迹见证了长春城市发展的历史,是长春城市文化的缩影。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以长春城市广场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历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长春城市广场的空间演变轨迹,探索长春城市广场发展的特殊性和影响机制,并从中寻求城市广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后从长春城市广场现状入手,分析目前长春城市广场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长春城市广场与城市人口和交通两个方面的适应性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长春城市广场的调整策略。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是文章研究内容的说明,主要有四点。首先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目标及意义,明确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方向,肯定了文章研究的价值;其次,对文章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作出了相关界定;再次,综述了与城市广场相关的研究进展;最后,系统的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给出了文章的框架安排。第二部分:以历史的视角对长春城市广场的空间结构进行纵向分析。根据长春城市广场建设的速度,并结合城市广场产生的社会背景的考虑,将长春城市广场的空间演变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分析长春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制。第三部分:针对长春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运用GIS软件进一步解析目前长春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整体特点。第四部分:借助GIS软件,从人口(密度)和交通(可达性)两个方面对长春城市广场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城市广场与不同要素的属性连接和叠加分析研究长春城市广场在城市空间的适应程度。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长春城市广场的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