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变迁,农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都在发生转变,小规模家庭农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问题开始显现。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造成的耕地破碎化及土地闲置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使优质土地资源在农户之间充分流动、合理流转,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农村的“人情社会”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并且也是追求社会活动的一种关键资源。在这种背景下,由农村熟人社会网络孕育出的信任和道德规范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户举止往往会参照社会网络中的亲朋好友,形成“抱团”现象(同群效应)或者合作关系(互补效应),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也必然存在“人情社会”的潜在作用机制。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近年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流转对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流转程序也呈现出规范化的特点。但农户本身的流转意愿如何、在流转信息感知和流转对象选择时呈现何种特征,是当前促进农业经营效率提高、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健康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南京市溧水区石头寨村,通过社会网络关系调查、土地流转行为调查两部分,对石头寨村进行了全样本调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理论方法及空间计量实证方法,一方面考虑中国农村特殊的网络人情关系这一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农村社会网络中的土地流转存在同群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另一方面从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收入特征、承包地特征、流转情况等相关干扰因素着手,研究其在人情社会背景下对农户流转土地行为的影响程度,试图通过指导农户考虑人情社会背景、做出合理的土地经营决策行为,为建立起科学的、稳健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研究结果显示:(1)“人情社会”对石头寨村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起到同群效应的作用,当与农户i存在社会关系的农户流转了 1单位的土地时,农户i将多流转0.17单位的土地,农村土地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利用同群效应机制帮助农民快速、准确的找到合适的流转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干扰因素中,农户的劳动力总人数、农业年收入对农户的土地流出决策具有反向作用:务农劳动力数多1%农户将少流转0.31%的耕地,务农收益增长1%转出的面积将减少0.74%。承包经营总面积、土地流转状况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决策产生正向影响:承包经营总面积多1个单位,农户将多转出0.29单位的土地;土地流转方式规范性提高1个单位,农户转出土地面积将增长0.58个单位;耕地流转价格上涨1元/亩,每户耕地转出面积上涨0.005亩;转出对象亲近度提高1个等级,农户多转出0.81单位的土地;合同形式规范程度每提高1级,农户将多流转2.68单位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