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对程式语识别和分类研究的兴起,学者对语言序列化的研究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而言,程式语可以被定义为“在记忆中存储和提取的完整的单词序列”(Wray,2002)。众所周知,程式语不仅是语言组成的重要部分,它还可以促进语言习得和加工。掌握程式语的好处之一就在于语言学习者能更熟练地使用语言,因此在交流中也会产生更流利的效果。大量文献表明输入频次在词汇习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探讨频次效应与程式语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尽管程式语普遍存在于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并且掌握程式语对二语学习者十分有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程式语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输入频次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一、不同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程式语接受性知识是否有频次效应?如有,一周后是否存在延时效应?二,不同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程式语产出性知识是否有频次效应?如有,一周后是否存在延时效应?三,不同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程式语接受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的影响存在哪些差异?本研究的被试是来自西安某大学的39名二语水平相当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男生共计四名,女生共计三十五名。该研究是在2019年秋季学期进行的,实验数据在课堂情景中收集。在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学习十二个程式语,这十二个程式语按照输入频次一次、三次、五次的原则被平均分为三组,即有四个程式语各出现一次,有四次程式语各出现三次,有四个程式语各出现五次。输入材料是含有目标程式语的三十六个句子。学习任务结束后,被试立刻接受程式语知识习得效果的即时测试,一周后进行延时测试。该研究对程式语习得效果的测量涉及两个层面:测试程式语接受性知识的意义回忆测试和测试程式语产出性知识的形式回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程式语的接受性知识有积极影响。随着输入频次的增加,不论在即时测试还是延时测试中,意义回忆测试的平均成绩越来越高。第二,输入频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程式语的产出性知识有积极影响。随着输入频次的增加,即时形式回忆测试和延时形式回忆测试的平均得分均相应增长。第三,相较于程式语的接受性知识,中国英语学习者更难习得程式语的产出性知识。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频次效应”的认识,同时对程式语的教与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可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不及成人文学引起重视;翻译文学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责,与本土文学相比,却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双重边缘性预示着翻译儿童文学的边缘地位。本论文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数据表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当下英译中国儿童文学中受到最广泛阅读和关注的作品,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青铜和葵花充满苦难却美好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是写作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以整体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程式语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因为程式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说话或写作的思考时间,实现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地道性,不少研究也表明笔语程式语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大角逐”(The Great Game)的加剧,属于清朝国土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三国交锋的地方。尽管清政府在此增设苏满卡伦并屡次进行外事沟通,但1895年,在清政府拒绝参与的情况下,英、俄将帕米尔私自瓜分。此事不仅是晚清日薄西山的明证,更为此后中亚地区的国土争端埋下隐患。在英、俄觊觎帕米尔高原期间,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的代表人物荣赫鹏(Francis Yo
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方向会话分析的发展,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在持续关注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主要侧重于研究不同形式会话中所运用的话轮转换策略,或者分析这些话轮转换策略背后所反映的权势关系,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探索权势关系和话轮转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未来小说《使女的故事》中更具现实性和流行性的文学会话,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更多的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具有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1965.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演讲家。1953年“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的获得无疑肯定了丘吉尔的作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价值。但因其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为话题,从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寥寥无几。但是,随着近年关于丘吉尔电影和纪录片的流行,丘吉尔的作品和关于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风云
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二战后英国文学史上一位知名的苏格兰天主教作家。除此之外,她还被公认为讽刺家和道德哲学家。斯帕克在她的有生之年凭借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书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她擅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其作品读起来容易但理解通透却有一定难度。她的成名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促使其写作事业达到了巅峰,这部小说是缪丽尔·斯帕克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这本小说名列《时
批评隐喻分析是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交叉研究中成果最丰富、也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主要研究新闻话语,通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观点,将对意识形态根源的探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认知层面。目前,批评隐喻分析在理论架构和实证方法上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国内基于经济新闻中隐喻话语的研究大多依赖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解读不够灵活。在实际真实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