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预决算公开、“三公”明细公布等制度出台,财政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受到广泛重视。财政部门更加理性的关注各部门目标实现的资源性需求以及事业投入对产出或是效率、效益、效果、成绩的要求,在此思路下,一方面,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成为了贯穿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全过程的货币化主线,另一方面,绩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财政体制、机制运行效率的重要事项。
正是由于两者在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合理的手段使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相互融合,成为日益兴起的研究方向。
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财政资金申请、拨付、使用方面的监督作用,同时弥补两者单独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也就是要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即目标性预算管理以及在推行绩效预算管理中如何解决好绩效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结果性和评价结果如何在预算工作中的转化应用,并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绩效预算工作作为成本效益原则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倒逼资金使用单位在申请资金前就计划好一项工作的层层步骤,并分解各步骤预期完成的目标,使得拨付资金有了依据,事后考核也有了标准,有效的避免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年初挤破头要钱,年底揪头发花钱的尴尬局面。推动绩效预算工作的深入推进,是我国建设廉洁、高效、服务政府的有力举措之一。绩效预算是一种综合的预算理念,以它为基础,实现了事前预算和事后考评的紧密衔接。它既关注预算申请的前期计划,也关注执行中的合规合理,更关注于执行的结果,以及考评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具体到工作实际中,就是他们在履行自身社会职能方面怎么花的钱,这些钱满足了人民群众和社会管理的哪些需要。因此绩效预算的实行基础是衡量绩效。
以此为基本理念,预算是绩效预算的导向,绩效为绩效预算的评价。绩效预算方法以可以量化的最终绩效考评为基础来建立预算,使得财政资金的拨付、支出、考核始终以最初设定好的目标为主线,路线清晰、结构明确。这种模式以财政资金的申请和使用来“倒逼”资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并在此过程中通过预算激励和强化约束,使政府改革得以推进,政府执政能力提高。目前,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和监督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绩效预算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一方面从绩效预算的特点和性质出发,阐述绩效预算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对于绩效预算最基础的模型环节,提出了将政府项目分为科学技术类和社科类两大类,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模型模板,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