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时空格局的影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风险及脆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植被变化深刻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在短期内,植被的动态演变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发生的人为胁迫演变,无论是全球、区域还是局部,人类对植被的影响在速度和程度上均超过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定量遥感技术和GIS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定量计算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综合研究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未来演变趋势。这对客观地了解中国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影响的年均值为-0.0102,破坏作用大于保护作用,正影响和负影响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48.41%和51.59%,负影响分布范围略大于正影响。人类活动作用促进了四川盆地西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西南部、黄土高原中部、内蒙古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南部等区域植被的改善,同时导致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浑善达克沙地以北部分地区、华北平原北部和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塔里木河流域等区域植被的破坏。总体来看,在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而在另外一些“冷门”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合理分配环保资源,制定综合有效措施,是中国目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在海拔1600-3200m、3400-4300m两个高程带人类活动呈正影响。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北区植被改善明显,在其余7大人文地理综合区植被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华中区的破坏程度最大。15年间,人类活动对林地呈正影响,对草地、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呈负影响,其中对城乡建设用地破坏程度最大。(2)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均呈负值,整体表现为负影响波动减弱的趋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类活动对华南、西南、青藏等区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对华中区植被仍起破坏作用,但程度有所降低;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不断减弱,最后突破临界点,变为正影响并不断增强;在华东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作用由保护变为破坏。15年间,人类活动对林地植被的影响均呈正值,且不断增强;对草地和耕地植被的破坏有了较好的改善,对城乡建设用地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3)重心转移模型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作用下,中国东部和北部植被覆盖日趋改善,在西部和南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呈增大趋势。15年间,正影响重心和负影响重心在东北区总共移动距离最大,人类活动对该区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和影响程度上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4)空间上看,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影响减弱的趋势,面积占比28.14%,且显著性较好,在中国相当部分区域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东北平原西部、辽河平原、海河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部分区域主要表现为正影响增强趋势;东北平原东部、华北平原东南部等地区主要表现为正影响减弱趋势;在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区域主要表现为负影响减弱趋势;在陇中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及半岛以及天山以北部分区域表现为负影响增强趋势。(5)2001-2015年,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968,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影响变化的反向特征强于同向特征,其中15.59%的区域表现为负影响先减弱后增强趋势。华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环渤海地区,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持续改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使生态破坏持续加重;东北平原东部以及华北平原部分区域,人类活动正影响持续减弱;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高原部分区域呈人为负影响先减弱后增强趋势;天山以北部分区域呈负影响先增强后减弱趋势。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高企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去杠杆政策作为国家开出的一个药方,除缓解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外,其目的还包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引导资
无人机自主着陆是未来无人机面向智能自主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视觉着陆作为惯导等传统着陆技术的辅助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传统的无人机进行视觉着陆以传统图像学和人为设计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是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在美拉德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与美拉德反应底物相比,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热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性,可继续进行美拉德
本文采用SBM-DEA超效率模型对2004-2017年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从总体及区域特征、投入指标松弛程度等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刻画,进而运用Gi*指数和区间分类法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冷热点的区域演变特征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Tobit回归模型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特征看,绿色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政府对能源类企业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企业向主营业务的前后端产业链扩张的行为极易造成非效率投资的现象。目前,学术界对纵向一体化与投资效率的研究较少,而能源行业
研发活动已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创新边界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时开展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活动,以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然而我
由于气候变暖,全球高温冻土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以我国东北岛状多年冻土地区为例,冻土的融化引起了公路、铁路、机场、房建等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了上部结构的耐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总量呈现快速增长。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在政府的带领下,我国企业逐渐将投资视野集中于“一带一路”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