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中的互动 ——从手法与目的着眼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现代艺术运动兴起以来,艺术家们在追求革新反对传统甚至挑战权威的影响下发起了达达主义、欧普艺术、波普艺术等诸多艺术流派,在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因素作用下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绘画艺术受此影响也在题材选择、媒介材料、立意、审美等各个方面表现得更加主观自由,艺术品的创作与审美也没有了绝对的、单一的答案或标准,艺术创作手法与目的得到了极大地拓展。艺术创者们打破了传统法则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在艺术创作方法、媒介材料的应用以及作品展现方式上不断进行开拓与实验。将绘画的功能由审美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这些创作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唯一话语权,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不断消除自身在艺术话语中的主导地位,且创作者、观众、策展人甚至展览场地与展览环境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参与者。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探索关于绘画创作与人的互动也成为艺术家传达思想开拓革新的重要创作手法。互动性也体现在我们网络通讯发达信息传播便利的生活方式中,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经历发声并利用网络与他人产生互动。而发掘绘画创作中的互动性则能够切合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想要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极为有效的拉近作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近些年盛行的打卡拍照展览、互动艺术展览也从侧面反应这一现象。基于上述原因和对绘画创作的了解,我将通过举例分析现代艺术以来的一些绘画作品,来探索这些作品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的互动性。着眼于绘画创作中的手法和绘画创作目的两个方面,并划分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互动性做为实践方法的前期互动和观众对展览作品产生参与互动的后期互动。研究绘画创作中的互动性能够使创作出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元,使平面绘画等传统视觉艺术在创作展示上更为丰富,在观念表达方面更具感染力,为艺术创作思路、绘画作品呈现方式提供新的视角。使观众能够在面对作品时有着除了视觉感官和心理感官刺激之外的观看体验。探索绘画创作中的互动能性够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供的保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人民群众逐渐感到“看病难”、“看病贵”。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政府鼓励各类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益阳市总工会从2013年开始筹备全市的职工医疗互助工作,2014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参与职工人数超10万人,累计发放救助金近2千万元,1万余名参与者通过医疗互助享受到了医疗费用的补助,
本研究报告在功能语言学衔接理论框架下,结合平行文本聚焦连接成分及其分类,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和对比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英语连接成分的汉译处理问题。本文所选文本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下称WEF)发布的研究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文章结构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紧密,逻辑结
本文对即兴发言汉德同传中使用的压缩策略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压缩策略是同声传译中常见的一种策略,由于同声传译中译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演讲者的讲话同步翻译给听众,他们往往承受着很大的脑力负担,如果此时演讲者采取了即兴发言的形式,该形式源语口语化特征往往较强,常出现意思模糊、语言连贯性差、逻辑松散、表达冗余、句式杂糅等问题,那么译员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以处理源语信息,有限的脑力资源可能不足,口译质量面临
在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历程中,周思聪的水墨画独辟蹊径,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影响。她短暂的57年人生,可谓灿烂之极,但又苦涩而平淡。其作品突破了传统习见的窠臼,用融写实、夸张、变形于一体的艺术语言来突破对客观世界的阐述,审视现实生活,又注重挖掘现实题材中的感情符号,以女性视角观察个人、社会、世界,作品凸显了个人独有的女性悲悯情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她在1982年后写生创作的彝女、孩童题材作
本报告基于英国红柠檬出版社出版的Lie Detector(《测谎仪》)系列的四册儿童百科绘本的翻译实践,结合绘本语言简洁性、简单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研究了图文互动现象下绘本的汉译方法。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形式,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儿童早教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绘本市场在国内发展迅猛,本土的绘本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广泛的
化石资本主义不仅拉大了各个国家、各个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更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人类世”构建新的生态平衡,拯救人类自身和地球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语言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语言的生态特征是其研究重点之一。由于人类的思想受到语言的影响,语言的生态特征能够引导正确生态观的形成,从而实现
现今,“记忆”在艺术绘画创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在做艺术家个案分析的时候,发现许多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将记忆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且其画面视觉的呈现都不一样。接着笔者对“记忆”一词进行探寻,发现其分支下的“情景记忆”在艺术家绘画创作中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是绘画创作的必经途径之一。情景记忆源自于西方认知心理学,属于长时记忆分支下的一种记忆方式。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托尔文1927年提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迅猛,快速转变的土地利用方式打破了原本稳定的景观格局,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以至于问题频发,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划定和保护关键性生态要素,保障区域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完整,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控制和改善。但是,目前生态安全格局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构建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研究区域也多集中在平原城市,对于丘陵等特殊地形区域的探
本报告从释意理论意义单位角度,就笔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两场同传表现进行分析。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意义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的本质。口译过程就是将原语转化为意义,再用目标语将意义表达出来。根据释意理论“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阶段的翻译程序,可将意义单位的转化过程分为理
艺术歌曲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早期,以诗歌作为歌词,并配以丰富的音乐,是一种高度艺术抒情性歌曲的统称。我国作曲家多选择中国古典诗词以及现代文学诗词作为歌词,诗词的文字天然符合谱曲的韵律特质,从而体现我国民族语言特性、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情感精神。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题,围绕个人音乐会中的曲目进行演唱分析以及对演唱实践感悟进行阐释。本文简述了从中国艺术歌曲的选曲依据、案头工作的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