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最直接的行动者从原文选择到翻译策略选择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研究不仅需要考察文本本身,还应关注外部社会因素对译者,进而对译文本身产生的影响。将翻译产品及译者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探究能为翻译研究,特别是译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目前,国内外关于译者选择的研究还不多,研究的角度也较为有限。因此,本文以蓝诗玲的《马桥词典》英译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考察译者选择——即对翻译文本及宏观、微观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从布迪厄社会学的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译者在翻译《马桥词典》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做出了哪些翻译策略选择?(2)译者的选择有何特点?(3)“惯习”、“资本”和“场域”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不可能是纯主观的,外部因素对译者产生的影响往往通过译者的内化体现在翻译选择上。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恰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结合主观和客观的观察视角。因此,本研究首先呈现译者在文本及翻译策略上分别做出了哪些选择,然后运用数据统计来说明并归纳译者选择的倾向和特点,最后在本文分析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框架,将惯习、资本、场域作为观察切入点,聚焦译者选择,尝试回答以上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在翻译文本上蓝诗玲倾向于选择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作品。具体到《马桥词典》的英译,在宏观翻译策略选择上,她会主动添加副文本给读者提供更多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而为了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对于一些难以保留原文文化内涵并保持译文流畅的篇章,她会在征求作者同意的基础上删除;在微观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对蕴含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如文化负载词)尽量贴近原作;而对于与历史文化因素关联不大的信息则倾向于采用贴近英语读者的表达。蓝诗玲的译本及策略选择都受到了其惯习及其在英国文学场域中的资本和地位的影响,此外,原作者的资本及译者与原作者的沟通也对译者选择产生了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蓝诗玲的翻译选择及原因,同时也是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译者选择的一次尝试,为以后的译者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