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酶响应性咪鲜胺纳米控释剂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anb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可有效保护作物免受有害生物侵害。与此同时,农药较低的使用效率造成了其在环境中的大量积累,也给人类和非靶标生物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刺激响应型纳米农药缓释剂能在较好地在植物体内进行转运传导,从而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更好地防治靶标害虫,并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本研究成功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纳米载体,采用浸渍法将咪鲜胺作为非内吸性杀菌剂模式农药负载进入MSN中,之后通过酰胺反应将果胶包覆在纳米颗粒表面,最终成功制备咪鲜胺纳米缓释剂(Pro@MSN-Pec)。后续对Pro@MSN-Pec的杀菌活性及其在水稻植株中的转运过程和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MSNs)及咪鲜胺纳米农药缓释剂(Pro@MSN-Pec),并对二者进行多项材料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MSNs粒径均匀,呈现规则的球形,并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粒径分布约为20-50 nm,可作为农药载体以及被水稻吸收和转运;Pro@MSN-Pec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MSNs外层明显可见果胶包覆且包覆较为均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MSN-NH2成功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而形成具有绿色荧光特性MSN-FITC。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结果显示,Pro@MSN-Pec的咪鲜胺负载率高达30%。2.研究了Pro@MSN-Pec的缓释动力学和在不同p H和有无果胶酶刺激条件下的咪鲜胺释放行为检测。结果显示,在第30天,Pro@MSN-Pec在p H为7.0、5.0、9.0条件下的咪鲜胺累计释放率分别达到了30.85%,59.62%和77.36%。另外,在果胶酶存在条件下的第21天,Pro@MSN-Pec中咪鲜胺的累计释放量可达到74.55%,远高于无酶条件下的27.78%。3.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水稻根、茎、叶等器官内的绿色荧光分布情况,以观察MSN在水稻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结果显示,MSN-FITC可以从初始被处理的水稻叶片转运至水稻的各个部位,如茎、根等;MSN-FITC也能被根部吸收,进而转运到水稻茎、叶等各个部位。进一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咪鲜胺在水稻各个部位的含量,以明确咪鲜胺在水稻体内的转运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ro@MSN-Pec可以通过水稻植物的根、茎和叶等组织进行转移,且与传统的咪鲜胺制剂相比,Pro@MSN-Pec在水稻叶、茎和根中具有更好的吸收和转运性能。4.通过超高效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测定田间收获条件下除土壤外,水稻植株不同部位(即叶、茎、根和种子)中咪鲜胺的最终浓度。结果显示,Pro@MSN-Pec处理组的水稻植株在叶、茎和根中的残留浓度略高于用商品化咪鲜胺乳油处理组,而在种子和土壤中的残留水平上二者无显著差异,且Pro@MSN-Pec处理后,稻米中咪鲜胺的最终残留量低于规定最大残留限量(MRL),这表明Pro@MSN-Pec对水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测定了Pro@MSN-Pec、咪鲜胺原药和45%咪鲜胺乳油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在处理七天后,Pro@MSN-Pec处理组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咪鲜胺原药和45%咪鲜胺乳油处理组。此外,在各处理组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条件下,14天后Pro@MSN-Pec处理组的抑菌活性仍显著高于咪鲜胺原药和45%咪鲜胺乳油处理组。6.测定了咪鲜胺纳米缓释剂(Pro@MSN-Pec)在模拟田间环境下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在温室条件下采用接种前施药和接种后喷雾测定该纳米缓释剂咪鲜胺乳油对稻瘟病的杀菌效果。接种前喷洒处理结果显示Pro@MSN-Pec与乳油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更好的抗真菌活性。接种后喷雾处理结果显示,Pro@MSN-Pec与乳油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乳油推荐剂量和0.5倍推荐剂量之间存在有显著差异,而Pro@MSN-Pec的推荐剂量和2倍推荐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MSN-Pec显示出对稻瘟病的抗真菌活性。各处理水稻植株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所有处理均无植物毒性。此外,不同处理组水稻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X)、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几丁质酶、苯丙氨酸酶(PAL)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在所有药剂处理后的水稻叶片中,上述几种酶的活性均较高,与未接种稻瘟病菌的水稻相比,接种稻瘟病菌(无杀真菌剂)的水稻叶片的酶活性逐渐升高。且与接种前施药相比,接种后施药处理的水稻叶片中酶活性更高。7.开展了咪鲜胺纳米缓释剂(Pro@MSN-Pec)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为明确纳米缓释剂的田间防效,于2021年在埃及的两个不同地方(埃及的萨哈和库托尔市),对咪鲜胺乳油制剂、Pro@MSN-Pec和MSN-Pec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缓释剂Pro@MSN-Pec的防效优于咪鲜胺制剂,并且MSN-Pec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其它处理相比,Pro@MSN-Pec处理的水稻具有较高的产量,两个地区的水稻产量分别为9.90和10.17吨/公顷。以上结果表明,使用刺激响应性纳米载体用于农药缓控释及提高农药在植物内部的吸收转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中国社区的规划理念经历了从营造物质空间向满足居民需求转变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受智能技术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的社区规划难以达成满足居民生活及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的目标。本文从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类型、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智慧赋能的社区营造与治理4方面总结了社区规划的新内涵,构建了包含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治理与智能技术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
北京戒台寺滑坡长达1200m,宽450m,滑体方量达900多万立方米,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具多条、多级、多块、多层滑面特征,属特大型复杂破碎岩石滑坡。滑坡规模大,治理投资巨大,共采用了34125m锚索;大截面锚索桩35根,其中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多锚点桩。对滑坡治理的工程支挡结构物进行了现场测试。在锚索墩(梁)中,布置了6孔进行锚索应力监测,测试锚索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选取12#、24#抗滑桩,预埋
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拓展类题型是近几年武汉市数学中考试卷的亮点,2022年武汉市数学中考第23题呈现结构一以贯之,解题方法一脉相承,是一类共性条件与特性条件相结合、简单情形与复杂情形相衔接的综合性题目.试题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文章从试题评价、解法探究、结论拓展、教学启示等方面做了阐述,以期得到更多的讨论.
<正>艾达是一个画家。但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她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Self-portraits by a robot artist have gone on display at the Design Museum in London.The life-size"ultra-realistic"android, named Ai-Da and created in 2019, is the f
期刊
以全麦粉、红枣粉、薏米粉和魔芋粉为主要原料,以鸡蛋、植物油、木糖醇为辅料,制作一款红枣薏米代餐饼干。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原辅料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再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红枣薏米代餐饼干最佳配方为:以100%全麦粉添加量为基准,红枣粉添加量3%,薏米粉添加量10%,魔芋粉添加量10%,鸡蛋添加量50%,植物油添加量7%,木糖醇添加量3%。此配方条件下的红枣薏米代餐饼干感官评分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对英语提问的策略问题进行探讨,以飨共享。
文章结合绿色社区理念,探讨智慧型绿色社区的建设意义。以莆田仙塘绿色社区项目为例,以空间规划、管理机制、历史传承等方面作为智慧型绿色社区营造的规划要点以及重点建设内容进行解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构社区空间和功能,挖掘人文特质,培育绿色生态观念,探索社区与产业融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生活新方式,提出社区生活与智慧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我国智慧型绿色社区规划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间接就业歧视的规制明显不足,为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提供了可乘之机。既有的规制路径有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条路径。对于前者,歧视故意要件在间接就业歧视认定中的缺失为一般侵权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增加了难度,在司法实务中无法为遭受间接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有效救济渠道。对于后者,独立的第三方平等就业保护机构的缺失切断了劳动者的私力救济渠道。理论上,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就业歧视分
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常见于肺移植、肺栓塞溶栓治疗、单肺通气术后、张力性气胸及各种体外循环等临床事件,是导致患者术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点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活性缺失或活性不足,多
在经济及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电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之一,电视节目不仅可以给人们传递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如今电视节目制作已从标清向着高清发展,与此同时,在电视节目的拍摄手法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以高清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其在拍摄手法上的变化技巧,为高清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