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特别是,市场经济主体所有制类型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间收入差距也愈发明显。其影响已不仅限于经济范畴,更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参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将企业按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它所有制企业。通过统计数据发现,这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二是国有企业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人均工资收入水平有了较快提高,并逐步超越其它所有制企业;三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它所有制企业飞速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加快;四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其人均收入水平与前两者相比有明显差距,这也是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主要体现。而且,通过对数据进行处里,从而排除物价、效率等因素后,这种差距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所有制改革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间的流动和优化组合。这一优化配置过程,是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同时受到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垄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劳动力资源实现合理配置;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快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同时,通过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加快集体所有制企业居民收入增幅的提高,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