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城市化提高了人员和社会财富的集中,突发事件所给人民群众的威胁和损失更加不容小觑。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我国的城市经济建设以及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更有效率的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日益成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自然灾害—地震为背景,探讨在存活量最大为目标的多灾点多阶段救援资源的配置问题。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其次在对应急资源的分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5.12汶川地震经验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总结出了地震后的救援资源的分类的具体情况并对救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对震后救援资源的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以地震为背景假设了受灾群众的五种连续的存在状态,建立了状态转移矩阵,并且对转移之后的多阶矩阵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了以历史数据为参考的估算模型并给出算例进行了分析说明,为应急资源的保障储备提供了参考价值,进而提高了日后对于应急管理的响应度。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由于对各种不同救援资源的大量需求,有时候即使某种救援资源满足了受灾点不同时间的需求,但是其它救援资源也很难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供不应求这一现象是最常见的。本文在供不应求的假设下建立了以存活量最大为目标的多灾点多阶段震后救援资源的配置模型,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和唯一性。对于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验证和说明,最后给出具体的算例并对模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由于资源配置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只在一个小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了研究,尚存在着很多不足。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并且指出了所研究领域中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