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昆虫,是危害壳斗科栗属植物最严重的多食性蛀实害虫,在我国各主要板栗产区常猖獗危害。德昌地区板栗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栗实象为害日趋严重,由于缺乏本区域栗实象发生规律相关资料,预测预报、防治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对该区域栗实象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找到针对性强的高效无公害防治方法是促进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德昌地区栗实象生物学特性及行为规律进行观测并开展三种无公害防治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海拔1250-1350 m范围内栗实象成虫出土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期30 d。出土量日变化大,集中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性别比1:1;出土进度先快后慢,6月上旬后趋缓;出土量及出土进度受天气影响大,阴雨天气利于出土。成虫发生期与板栗物候密切相关且具有地域特性;栗苞灌浆期是成虫补充营养、交配、产卵盛期,是防治栗实象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2.成虫出土后飞行上树,取食板栗雄花序、嫩枝梢、叶柄、损伤组织、灌浆后期栗苞及栗仁补充营养。寻偶特征不明显,接触时有试探性求偶,背覆式交尾,持续3-6 h。产卵多位于栗苞、栗实基部,栗实卵孔随生长愈合,栗苞卵孔不愈合;栗实卵量1~8粒,卵期6-8 d。雌虫产卵嗜好短、疏、软刺及薄皮栗苞,产卵选择随时间推移由早熟种渐至中、晚熟种。3.寻偶试验初探两性间未有显著趋向行为,双向趋向率均为35.56%,两性间无显著挥发性性信息素。嗜食性试验初测成虫对德昌本地栗花蜂蜜水趋向率为40%-55%,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趋光性试验表明成虫对反射型紫光、黑光趋向反应最明显,分别为56.11%、55.00%。4.30%蜂蜜水林间饵诱试验效果不显著,日均诱虫量3.4头;反射型黑、紫光林间灯诱试验效果不显著,日均诱虫量分别为2.3头和1.9头;饵诱、灯诱试验受天气及其他多因素影响大,还需进一步探索。卵孢白僵菌(Beauveria tenella)制剂对脱果入土后老熟幼虫侵染力强,施菌30 d病死率达76.67%,毒杀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