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时的张力:汶川地震诗歌的诗学启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里氏8.0级地震给正处于喜迎奥运圣火的中国和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悲痛。国人万众一心、国家及时迅速的反应以及新闻媒体更为透明化的报道使得这次地震救灾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惨重的灾情诱发了一场心灵“地震”,诗歌成为这场地震的最佳“救援”力量,普通大众以他们的积极行动发起并促成了这次诗歌热潮。汶川地震诗潮(以下简称“地震诗潮”)重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但同时这场诗潮艺术方面的不足也让我们反思诗歌的伦理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地震诗歌的创作者身份多样复杂,既有已成名的诗人,也有普通诗歌爱好者,此外还有很多创作者是第一次与诗歌如此近距离接触,甚至可能是唯一一次。诗歌是诗人的心灵与现实共振的产物,创作者对诗歌的艺术认知和对现实的体验,是影响诗歌文学价值的直接因素。所以探究创作者的身份、创作心理,可以让我们从诗歌创作源头上来找到地震诗潮良莠不齐的原因。而且,这样的探讨对于诗人以后该如何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汶川地震虽使诗歌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诗歌数量以井喷之势增长,但从诗歌文本整体来看,我们会发现其伦理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明显失衡。地震诗潮“沙多金少”的现状,启发我们从诗歌的艺术本质与审美属性来审视这场热潮,从而思考如何获得诗歌的社会担当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平衡。地震诗歌形成热潮的原因,除了当时社会情绪的激发,媒介是主要的承载和推动力量。地震诗潮的优长与不足和媒介传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特殊的时代语境之下,诗歌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诗歌与传播媒介、媒介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被简单定论。读者反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网络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对这场诗潮的凸现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地震诗歌传播的这些新现象既暴露了诗歌的缺憾,同时也指明了诗歌良性发展的必要因素。
其他文献
《湖海文传》作为一部清人选清人之文的选本,是王昶晚年汇集起生平师友及门下弟子的文章编纂而成的,其无论是在文章的选择还是编排体例的选择上无不体现出对于前代选本的借鉴
女作家张洁的散文创作,既有鲜明的叙事个性又有明显的写作局限。本文以张洁近四十年的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张洁的散文的叙事个性和局限进行论述。首先,从叙事视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论断,其中“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和“审虚实”是对戏曲创作内容的要求,“立主脑”、“密针线”和“减头绪”则是对
陈翔鹤作为浅草-沉钟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其早期小说创作阶段,始终坚守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政治保持着疏远的距离,专注于写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表现“小我”的情
结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阐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并以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实验为例,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育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眉庐丛话》是“清季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先生在清廷灭亡之后不久写的一部笔记,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5号至第13卷第2号,共有五百一十五则。辛亥革命之后,况周颐流寓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明代蜀之内江人,是嘉靖、隆庆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一生学识渊博,长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曾在经筵上,为穆宗进讲经典;也曾在上至太学、下至地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作家,鲁迅先生以他犀利冷峻的语言风格、繁富多变的写作手法、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使他大量的作品被引进中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
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尤其表现在对时间流逝的体验上,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现代文学文本中病人的主观时间体验,即自我意识中的时间。在具体分析中,笔者发现病人只重过去
<正>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特别是用于治疗溃疡并出血、呕吐或不能进食以及顽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