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作家,鲁迅先生以他犀利冷峻的语言风格、繁富多变的写作手法、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使他大量的作品被引进中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鲁迅及其作品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到目前为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很多人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中学语文教材或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是传播鲁迅作品、发扬鲁迅精神的重要媒介。但是,从“五四”时期鲁迅作品进入教材以来,其选编数目和解读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被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众人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是充满了争议,尤其是近些年来,诸如“鲁迅已经过时”、“语文教材应该去鲁迅化”这样的极端言论更是不绝于耳,种种因素都将鲁迅推向了波澜起伏的风口浪尖上。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鲁迅?中学语文教材该如何编排与解读鲁迅作品?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鲁迅精神?这些都是当下我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就成为一件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因此,本文在对建国前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解读情况的演变轨迹进行追溯、梳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鲁迅作品在教材选编和文本解读方面不断变化的深层原因,揭示了鲁迅作品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以期为今后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提供借鉴之资。本研究主要分为历史回顾、现实思考和未来展望三个部分。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笔者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史实文献,第一章着重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价值进行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建国前后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和文本解读的跨世纪演变进行整体上的勾勒与阐释。第四章是一个过渡性的章节,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鲁迅作品教学状况进行理性反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章既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对中学鲁迅作品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可能的探索。第一章主要从“对鲁迅作品审美价值的深入探寻、对鲁迅’立人’思想的追溯挖掘以及对’去鲁迅化’现象的理性反思”这三个方面展开阐释,本章内容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笔者先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了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然后围绕鲁迅的“立人”思想展开阐释,最后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去鲁迅化”现象进行了理性反思;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维度论证了鲁迅作品和鲁迅精神的无限价值与无穷魅力。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围绕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学鲁迅作品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展开。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中学鲁迅作品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划分成了七个阶段,分别对这七个时间段内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进行述评。这部分内容是笔者在阅读、整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鲁迅作品历史影像的再现,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第四章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跨世纪的总结,然后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这一部分既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又为后面启示部分内容的展开提供了思考依据。最后,第五章是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路径探析和趋势展望,主要从鲁迅形象建构、语文教材建设及语文课堂教学等几个维度进行思考,试图为鲁迅文学的后续研究和鲁迅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和实践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