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鲁迅作品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的演变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作家,鲁迅先生以他犀利冷峻的语言风格、繁富多变的写作手法、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使他大量的作品被引进中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鲁迅及其作品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到目前为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很多人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中学语文教材或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是传播鲁迅作品、发扬鲁迅精神的重要媒介。但是,从“五四”时期鲁迅作品进入教材以来,其选编数目和解读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被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众人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是充满了争议,尤其是近些年来,诸如“鲁迅已经过时”、“语文教材应该去鲁迅化”这样的极端言论更是不绝于耳,种种因素都将鲁迅推向了波澜起伏的风口浪尖上。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鲁迅?中学语文教材该如何编排与解读鲁迅作品?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鲁迅精神?这些都是当下我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就成为一件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因此,本文在对建国前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解读情况的演变轨迹进行追溯、梳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鲁迅作品在教材选编和文本解读方面不断变化的深层原因,揭示了鲁迅作品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以期为今后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提供借鉴之资。本研究主要分为历史回顾、现实思考和未来展望三个部分。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笔者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史实文献,第一章着重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价值进行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建国前后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和文本解读的跨世纪演变进行整体上的勾勒与阐释。第四章是一个过渡性的章节,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鲁迅作品教学状况进行理性反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章既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对中学鲁迅作品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可能的探索。第一章主要从“对鲁迅作品审美价值的深入探寻、对鲁迅’立人’思想的追溯挖掘以及对’去鲁迅化’现象的理性反思”这三个方面展开阐释,本章内容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笔者先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了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然后围绕鲁迅的“立人”思想展开阐释,最后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去鲁迅化”现象进行了理性反思;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维度论证了鲁迅作品和鲁迅精神的无限价值与无穷魅力。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围绕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学鲁迅作品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展开。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中学鲁迅作品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划分成了七个阶段,分别对这七个时间段内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进行述评。这部分内容是笔者在阅读、整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鲁迅作品历史影像的再现,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第四章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跨世纪的总结,然后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这一部分既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又为后面启示部分内容的展开提供了思考依据。最后,第五章是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路径探析和趋势展望,主要从鲁迅形象建构、语文教材建设及语文课堂教学等几个维度进行思考,试图为鲁迅文学的后续研究和鲁迅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和实践上的指导。
其他文献
为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兽类的分布现状,2015-2017年对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野生兽类共62种,分别隶属8目19科44属。园区
对人的生存危机的揭示,是阎连科黑色幽默小说的主题。它包含无法摆脱的悖论怪圈,即为了挽救一部分人的生命不得不牺牲另一部分人的生命,为了获得尊严不得不抛弃尊严;金钱梦的
官场,作为重要的地带,它不仅聚焦了政治生活,也向外扩散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波动着社会的整个神经。毋庸置疑,官场成了作家关照现实,感悟现实生活的突破口。20世纪90年代,
《湖海文传》作为一部清人选清人之文的选本,是王昶晚年汇集起生平师友及门下弟子的文章编纂而成的,其无论是在文章的选择还是编排体例的选择上无不体现出对于前代选本的借鉴
女作家张洁的散文创作,既有鲜明的叙事个性又有明显的写作局限。本文以张洁近四十年的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张洁的散文的叙事个性和局限进行论述。首先,从叙事视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论断,其中“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和“审虚实”是对戏曲创作内容的要求,“立主脑”、“密针线”和“减头绪”则是对
陈翔鹤作为浅草-沉钟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其早期小说创作阶段,始终坚守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政治保持着疏远的距离,专注于写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表现“小我”的情
结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阐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并以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实验为例,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育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眉庐丛话》是“清季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先生在清廷灭亡之后不久写的一部笔记,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5号至第13卷第2号,共有五百一十五则。辛亥革命之后,况周颐流寓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明代蜀之内江人,是嘉靖、隆庆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一生学识渊博,长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曾在经筵上,为穆宗进讲经典;也曾在上至太学、下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