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抑制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PD-1抑制剂(programmed cell death-1 inhibitors)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与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与呼吸科晚期NSCLC共865例患者,根据入排标准,共筛选出100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使用PD-1抑制剂联合恩度与化疗共58例为治疗组(I+E+C组),恩度联合化疗共42例为对照组(E+C组)。PD-1抑制剂为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中的一种,化疗方案为含铂双药方案。对比I+E+C组和E+C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ORR(67.2%vs 42.9%,P=0.015),同时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10.2个月vs 6.5个月,P<0.001),I+E+C组DCR和1年OS率比E+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vs 90.5%,P=0.193;79.3%vs76.2%,P=0.710)。对治疗组不同PD-1抑制剂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国产PD-1抑制剂联合治疗组疗效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D-1抑制剂药物类型并不是ORR、DCR和PFS的潜在预测因素。对PFS行单因素分析,基线无骨转移、无脑转移、无肝转移、远处转移部位<2、临床分期为ⅢB/C期、I+E+C组的患者有更长的PFS。经多因素分析后,基线无脑转移、临床分期为ⅢB/C期、I+E+C治疗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3.17,95%CI:1.33-7.53,P=0.009;HR=5.06,95%CI:1.82-14.03,P=0.002;HR=0.48,95%CI:0.36-0.63,P<0.001)。I+E+C组在间质性肺炎、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总不良反应和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D-1抑制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提高患者ORR,并延长患者PFS,且安全性良好。2、基线无脑转移、临床分期为ⅢB/C期、PD-1抑制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化疗治疗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其他文献
<正>长久以来,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创新密切关联。城市通过吸收、保存、流传、释放历史文化和打造、转化与传播当代文化,构成独有的活态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系统。城市文化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信仰体系等的总和,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就没有灵魂。
期刊
目的:抑癌基因TP53是所有类型肿瘤中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50%),超过半数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存在该基因突变。当前研究表明,TP53突变与EGFR基因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反应差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TP53突变类型多样且突变效应各异,不同突变亚型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探讨了不同TP53基因突变亚型与E
学位
背景和目的:许多研究表明炎性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前白蛋白(Prealbumin)是评估全身炎症状态常见
学位
<正>写教学论文难不难?许多老师觉得难。论题怎么选?怎么论述?谈什么理论?用什么论据?每天进课堂认认真真教书,很平常,简单总结可以,写论文就不行。有的教师觉得容易。因为网上有很多教学论文可供参考,可以为我所用。更有甚者,直接拿来,改头换面,据为己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教学论文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植根于教学实践。
期刊
背景: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高的疾病。分子靶向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之一,而基因突变图谱和靶向治疗的疗效在PSC中仍不确定。材料和方法:我们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在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PSC患者基因突变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检索,将符合纳入排除标
学位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症与咽喉反流及血钙、血脂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8月~2022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并手术治疗的9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依照鼓室、鼓窦有无钙化斑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鼓室硬化的为实验组,共4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非鼓室硬化)为对照组,共47例。所有患者用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或)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进行评分
学位
目的: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伴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BMs)患者的疗效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PD-1抑制剂联合治疗无敏感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 B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无敏感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 BM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之间mi RNA和m RNA的不同表达来寻找鼻咽癌潜在分子标志物;研究mi R-29c-3p是否可调控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一、鼻咽癌mi RNA-m RNA调控网络构建1、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18721数据集(其中包括4个正常鼻咽上皮标本及7个NPC标本的mi RNA和m RNA表达谱数据)并应用“limma”R软件包处理原始
学位
目的:评估耳内镜下镫骨底板开窗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耳内镜组15名耳硬化症患者(16耳)和显微镜组15名耳硬化症患者(16耳)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听力学结果、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耳内镜组术前和术后气导(air conduction,AC)平均阈值、△AC(术前AC平均阈值-术后AC平均阈值)、术前和术后骨导(bone conduction,BC)平均阈值、
学位
目的: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MAIT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及激活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初步明确MAIT细胞是否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同时使用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刺激加重Th2炎症反应,探讨变应性鼻炎中外周静脉血MAIT细胞和Th2炎症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系。方法: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取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