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中小学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首次被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在我国受到普遍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现状如何?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选择所在地成都,对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在具体思路上,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选用视域融合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分析成都市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归因,从文化、制度、师资、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愚见。
  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含选题背景及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综述,叙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进行界定。同时将国际理解教育与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进行概念辨析,使人们能更准确的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视域融合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探讨了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
  第三部分分析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现状,通过对收集到的18所窗口学校汇报文本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成都市当前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四部分在对汇报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校汇报材料难免会添加主观因素,尽可能展现最好的一面,仅仅从汇报材料分析并不能全面客观体现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情况。因此笔者在调研期间,还对学校国际化相关资料进行仔细查阅,同时与部分教师及学生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对实施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之后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其归因.
  第五部分针对成都市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文化、制度、课程、师资、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期望能够对各中小学更好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献出绵薄之力.
  第六部分为结语,归根结底,要而论之,抛砖引玉,期望能引发更多的关注与更有价值的思考.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这让不少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知识被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热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课程资源引入学校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培养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社会上呼吁减负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减负意味着要减轻不合理的、不必要的负担,那么实施减负之前就要厘清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为减负提供合理的价值依据。近年来,呼吁为教师减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文源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研究问题。
  如今,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己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工作中有诸多不合理,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能够有助于本研究建立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价值标准,同时也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