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成都市S小学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这让不少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知识被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热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课程资源引入学校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培养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但是就目前的实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开发多数是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兴趣,并没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从真实的课程开发实践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厘清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步骤,探究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理论方面,笔者首先从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出发,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基本要素;再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三个基本领域去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基础。
  实践方面,本研究选取成都市S小学作为调研对象。该小学的羌绣、造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被评选为四川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所以该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践调研过程中,笔者通过对S小学中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课堂和相关活动进行观察、对教师的教案文本进行分析,了解S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结合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和评估,从而提炼出该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经验。
  最后,将相关理论和实证调研结合起来,厘清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其他文献
游戏材料结构水平与幼儿的想象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必要关注游戏材料对幼儿想象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选取了82名大班幼儿,请他们2人一组,分别操作高结构游戏材料和中、低结构游戏材料。研究者记录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叙述的故事,并对它们进行质性分析。通过分析故事发生过程、故事主题、材料与象征物关系等维度,梳理出不同结构水平材料影响下的幼儿故事想象的特点及异同。本研究发现:
  高结构游戏材料影响下,幼儿的故事想象多有魔法元素产生,人物相互关系性较强,且具有身份象征性的高结构材料导致大多数幼儿的想象难以突破既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