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与创新产出——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cent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联系的重要纽带,能够促进区域间劳动力转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创新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获得经济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了解交通基础设施在创新中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制定与区域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规划,提高区域创新产出,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此外,提升人力资本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加强对各区域人力资本的认识,有利于政府制定人力资本建设以及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
  本文以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具有两种效应: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特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增加了区域交通可达性,为区域间创新活动提供了便利,并且对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流动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区域创新产出的提升,表现为“直接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作为“非物力资本”,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区域创新产出的首要内容。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加强了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频次,同样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表现为“中介效应”。
  在实证研究部分,基于我国31个省份在2004-2017年经验数据,对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对相关变量进行面板回归。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非常稳定,但在局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则很不稳定,表现为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在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则十分显著。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力资本因素作为考量,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直接促进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从而间接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区域创新的空间分布实际情况并参考以往文献研究和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区域,本文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1994年,我国开始采用“分税制”,中央政府上收财权,直接导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成的改变。但于此同时,我国并未大幅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责任。地方政府收入捉襟见肘,无力承担其应有责任,于是开始寻求各种非税类收入。非税类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我国宏观税负已高达40%,已经高于同期美国,超过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过高的宏观税负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如何在降低宏观税负的背景下,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成,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对转移支付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増长驱动力,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FTA)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点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中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为研究视角,结合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研究中国贸易政策效应。
  本文为探究中国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而衍生出两个关键问题: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政策实施效果;②中国自由贸易区政策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一方面验证自由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増长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预估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性,以期
中国进口食品存在明显的“高价现象”,这是中国高进口食品增长背景下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建立人均收入和进口价格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基于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高度细化的企业进口食品贸易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的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和IV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口食品质量在形成中国进口食品“高价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这个结果因产品质量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中国的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正向影响只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其中“稳就业”排在首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9亿多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通过一些干预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以达到特定政策目标,就业便是其中之一。而什么样的干预手段更能促进企业员工就业?在考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主政官员晋升激励情况、企业类别等异质性因素后又会如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
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是近年来一直受政府、专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对比,总结我国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的特点;其次,系统分析了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影响传导机制,探讨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演变;最后,本文利用2000—2016年的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分别以空间地理距离矩阵、空间经济距离矩阵和空间信息距离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关于制造业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杜宾模型,用来研究全国层面和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层面人口老龄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高碳排放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潜在威胁。面对严峻的气候问题,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走低碳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碳税政策2018年1月起正式颁布,各省(市)都已经出台了本地区应征大气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差别税率可能会引起污染行业向低税率地区转移,造成局部碳排放量减少而税率低的区域碳排放增加的“污染转移”现象。我国发
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获得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危机的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受益者究竟是谁也引发了疑问。政府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究竟是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亦或者是在利益集团影响下的结果?金融监管的强度提升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一国金融监管强度做出数值上的衡量,并尽可能地包含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金融监管对收入分配间的影响进行度量。
  本文根据这样的思路,收集了46个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以及发展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地区在
在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人们始终关注财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收入差距的逐步恶化,却忽视了消费不平等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消费分配结构直接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消费不平等的加剧更加意味着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为了解决发展差距的问题,政府一般会推行社会保障项目加以缓解。因此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能否缓解消费不平等。
  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明确了消费不平等的测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更加复杂、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如何把握经济形势和传导机制对我国通货膨胀做出准确、高效的预测是目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现有关于通货膨胀预测研究大都基于同频数据,遇到观测频率不同的数据要提前进行同频处理才能纳入模型进行估计预测,此种做法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且实证结果缺乏说服力。而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模型难以处理的变量间时间间隔不一致和数据缺失时模型估计问题,可用于更宽松的假设且不受参数限制,其适用性强、计算简捷,方便我们将高频金融数据变量引入模型做
ECFA签订以来,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步入新阶段。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后,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治矛盾凸显,官方互动跌入冰点,两岸经贸合作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政治上的瓶颈,两岸人民都希望更多地通过加强经济的交往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特别是台湾民众更是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在两岸经贸交往过程中,农业经贸交往一直是一个关注点,特别对于台湾南部的民众来说,更是民生之所在。一方面,台湾农产品生产相较大陆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贸易潜力;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更多集中在台湾南部,而台湾南部是更偏向台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