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观测的高亚洲地区冰川物质平衡与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而且是主要的淡水资源,被称为“天然的固态水库”,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局部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高亚洲地区发育了众多的山地冰川,素有“亚洲水塔”的美誉,是世界的“第三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20年,该地区冰川物质呈现负平衡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尽管已有研究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估算了该地区的冰川消融量,由于受到数据和技术的制约,难以获取年际间且高分辨率的冰川物质平衡信息。同时,针对决定该地区冰川短波反照率的长期时空特征以及与物质平衡的相互关系研究仍然较少。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获取高分辨率的冰川物质平衡产品成为可能,而卫星的长期观测为获取冰川反照率长期时空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首先通过增加冰川表面的匹配点,改进了资源三号三线阵立体像对(Zi Yuan-3/ThreeLine-Array,ZY-3/TLA)数据提取和构建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方法,进而获取和估算了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其次,通过构建适用于冰川表面反射率的各向异性参数化校正模型,改进了冰川反照率反演的适用性和精度,并用该方法分别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分析了高亚洲地区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在多空间尺度上分析了冰川反照率和物质平衡的时空对应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改进的ZY-3/TLA数据提取冰川DEM的方法精度更高。通过半全局匹配算法(SGM)和在点云尺度上进行去噪及融合处理,获得了高分辨率的ZY-3冰川DEM及其变化的数据产品。与过去的方法相比,本方法使得冰川表面有效点云密度和覆盖区域增加了约25%,能够生成5 m分辨率的冰川高程及其变化的数据产品,且可以捕捉更多冰川高程变化的空间细节。(2)2000–2017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和东段的冰川呈现为物质损失状态。ZY-3冰川物质平衡结果显示:2000年之后,西段和东段冰川都经历了物质损失,且2013年之后冰川表现为加速消融趋势。两区域物质平衡空间分布及消融速率不同:2000–2017年,东段冰川的物质损失速率快于西段冰川,该时期内西段积累区的冰川表现为明显的物质增加;而东段积累区的冰川则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西段和东段冰川在2000–2017年的物质平衡分别为–0.30±0.19 m w.e.a-1和–0.56±0.20 m w.e.a-1。(3)改进的冰川反照率遥感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和精度显著提高。针对冰雪表面反射率的各向异性反射特性,利用冰面和雪面的机载BRDF观测数据,构建了适用于冰川表面反射率的各向异性参数化校正模型,从而提高了冰川反照率的反演精度。并成功将该算法植入到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实现了大数据处理能力。与现有的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反演方法得到的L8/OLI反照率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精度更高,绝对误差为0.02;与现有的MODIS官方反照率产品MCD43A3相比,本方法利用MODIS波段反射率反演的反照率绝对精度更高,且能够更好地捕捉冰川反照率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4)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反照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的反照率在2001–2019年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平均反照率为0.552±0.002;反照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044±2.2×10-5a-1,与2001年相比,2019年的反照率减小了约9.2%,其中夏季和秋季反照率下降最快,春季最慢。由于冰川物质的持续损失和零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的逐渐上升使得ELA附近的反照率下降最快。温度的上升和降水的减少是该地区冰川反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污染物沉降的逐年增多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春季和冬季冰川反照率的下降速率。(5)高亚洲各区域冰川反照率的在过去20年及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呈现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高亚洲地区2001–2019年冰川反照率的结果显示:整个地区的平均反照率为0.554,变化速率的范围为-0.0020–0.0007a-1,表明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风影响较强的区域(帕米尔、喀喇昆仑、昆仑及喜马拉雅西段地区)反照率较高且表现为稳定或增加趋势,而季风影响较强的区域(喜马拉雅中段和东段、藏东南及横断山地区)反照率较低且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整个高亚洲地区秋季反照率下降的最快,冬季和夏季次之,春季的反照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另外,过去20年,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和北坡反照率的变化速率由西到东都表现为由上升到下降,且下降速率逐渐变快,但两区域反照率变化速率的差异由西到东则经历了由相似到“南下降快北下降慢”再到相似的过程。各区域中,雪量、雪盖面积和气温是其反照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主要影响喜马拉雅中段和东段、青藏高原内陆地区的冰川反照率。到本世纪末(2100年),如果走可持续发展路径及严格执行控温目标,高亚洲各区域的冰川反照率大多将会保持稳定或者上升趋势;相反,如果走高排放路径,几乎所有高亚洲区域的反照率都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污染物对于冰川反照率的影响会显著增大。(6)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的时空关系在多尺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对立性。冰川尺度上,物质平衡的变化与反照率及短波辐射的变化在大多数年份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物质损失较大的年份通常反照率较低,反之亦然;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高亚洲各区域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的对应关系不尽相同,整体上,在物质损失严重的区域(天山、喜马拉雅中段和东段、藏东南及横断山地区),两者的线性关系较为明显,而在物质略微损失或者增加的区域(帕米尔、喀喇昆仑、昆仑及兴都库什),两者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其他文献
地图以形象化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时空数据中蕴含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制图技术和可视化载体的发展,地图的制图形式愈加丰富,信息表达与交互能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2016年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的新一波发展浪潮兴起,以Holo Lens、Magic leap、苹果、华为等为代表的商用AR设备成熟,使AR成为地图制图和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新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地物分割是SAR影像解译的一个基本环节。传统的地物分割算法存在大量人工干预,复杂度高,在泛化性和时效性上都无法达到要求。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因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在图像分割领域发展迅速。在SAR大数据背景下,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可以依托海量的标注数据进行权重迭代更新,使得模型输出能够逼近标注结果。深度学习模型的产生是专家知识与
地表蒸散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水资源耗散的重要形式。研究农田作物蒸散模型,是掌握作物耗水规律,提升灌溉效率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现有的主流蒸散模型在地块尺度的应用受到可用数据限制、像元尺度效应等影响,数据表征能力和精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地块尺度的地表参量特征,需要突破现有能量平衡蒸散模型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需求,从蒸散机理出发开展高分辨率地块尺度蒸散模型研究,建立完整高精度的地块蒸散估算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以贸易制裁为主要手段的国际政治博弈,农业生产与农业安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药(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肥(氮肥等)的精准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感能够提供高效、无损、实时、大面积的田间观测,为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作物胁迫与衰老的发生机理以及光谱响应机制进行研究,针对不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伴随着4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城镇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城镇化最直观的空间体现,中国城镇用地迎来了高速、波动扩展期,带来诸多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背景,本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评估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城市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日益严重。亟需有效的小麦条锈病监测方法为病害防控提供支撑。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无损、实时、精准、大面积的条锈病监测提供了有利契机。然而,目前基于遥感的条锈病监测研究对成像遥感“图谱”病害表征信息挖掘不深,不同尺度下的条锈病监测模型和算法不够完善。因此,本研究以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以条锈病发生发展机制为基础
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呈垂直异质性分布,作物缺氮时往往下部叶片先褪绿变黄。因此,及时准确监测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垂直分布状况对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在地表农作物理化参数信息获取与解析方面比传统的地面获取方法有若干优点,包括可及时获得、成本低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遥感技术在作物长势监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遥感多为单一垂直方向观测,对作物垂直冠层不同层次特别是中下层叶片的探测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也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海洋上空的气溶胶遥感将有助于提高水色遥感的定量化精度,对量化海洋生物量、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美国NASA即将发射的PACE卫星搭载的SPEXone传感器、中国GF5(02)卫星搭载的DPC传感器都是多角度偏振载荷,将为海洋上空高精度气溶胶特性反演提供丰富的卫星观测数据。然而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模
地表温度是衡量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参数,在气候、环境、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地表温度信息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领域也存在重要应用,它可用于判别林业火灾、检测农作物缺水量、评估农田干旱情况以及监测海洋污染等。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已成为地表温度快速获取的重要手段,由于微波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微波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被
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