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伴随着4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城镇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城镇化最直观的空间体现,中国城镇用地迎来了高速、波动扩展期,带来诸多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背景,本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评估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城镇扩展聚焦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对局部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基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构建的长时序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城镇用地动态数据,从全国、四大经济区域、省域和市域四个空间尺度全面、系统地剖析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城镇用地由2000年的32287.41km2增至67615.61km2,扩展1.09倍。(2)城镇扩展对耕地保护造成了持续性的压力,新增城镇用地67.09%源自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其次是农村居民点与工交建设用地(占比19.80%),约13.11%源自对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占用。(3)城镇扩展对耕地、农村居民点与工交建设用地的占用普遍存在于每个城市,在华北平原尤为显著;对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林地流转为城镇用地的现象集中分布在林地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草地流转为城镇用地在中国农牧交错带频现;城镇用地扩展对水域的占用常见于水系交织的东南沿海地区;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主要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研究时段的一致性、指标的独立性和代表性等,遴选植被分布、地表温度和大气质量三项指标研究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MODIS产品和达尔豪西大学大气成分分析团队提供的年均PM2.5产品。基于对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的剖析,分析多尺度下全域范围、原有城镇用地和新增城镇用地自然环境要素的动态,结果表明:(1)城镇用地扩展对大范围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全国植被覆盖度增加近1.6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27μg/m3,地表增温0.68℃。全国范围内,约73.33%的区域呈现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约48.30%的区域呈现PM2.5浓度降低趋势,约55.14%的区域呈现地表增温趋势。在四大经济区域、省域和市域尺度,自然环境要素的动态与全国尺度类似,植被分布整体趋于密集,大气质量略有改善,地表温度略有增加。(2)城镇用地扩展在小范围内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较明显。原有城镇用地植被覆盖度增加0.81个百分点,地表增温0.89℃、PM2.5浓度高于行政范围23.22~31.19μg/m3。与原有城镇用地相比,新增城镇用地植被覆盖度下降(2.99个百分点)、地表增温(1.81℃)、PM2.5浓度上升(高于行政范围22.21~31.97μg/m3)更显著。(3)划分城市快速和慢速扩展区,识别城镇用地扩展模式,分析新增城镇用地三项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环境的影响,即:城镇用地扩展较快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增温、PM2.5浓度增加的速度更快;城镇用地呈现减速型扩展时,自然环境要素受到的影响相对减少;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增温、PM2.5浓度增加更显著。共有3个创新点:(1)构建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主要环境要素影响的研究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多尺度对中国区域开展系统性研究,明确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特征,刻画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过程,概述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主要自然资源要素的动态特征。(2)提出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模式的概念模型,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的模式识别为“持续加速”、“先减速后加速”、“先加速后减速”和“持续减速”4种,发现超大城市主要呈现减速型扩展,其他城市主要呈现加速型扩展。(3)对比发现植被分布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响应最敏感,提出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植被分布动态模式的识别方法,将中国的城市划分为“绿化型”、“退化型”、“原有城镇用地绿化型”、“城区退化型”和“原有城镇用地退化型”5种,发现中国的绿化政策极大促进了植被的保护,超过4/5的城市在原有城镇用地呈现较明显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降低较显著的城市主要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同时,分析了中国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原有城镇用地、新增城镇用地和市域尺度地表温度与PM2.5浓度的易速变化特征。相关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研究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环境的影响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采用超声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和凝胶基质制备葡萄糖酸内脂(GDL)诱导乳液凝胶,研究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和乳液凝胶特性,以及槲皮素运载性能的影响。通过乳液凝胶分子间作用力和质构特性的分析,确定超声波改性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 W,温度55 ℃,时间30 min。结果表明,超声波改性导致乳液的平均粒径与表观黏度下降、ζ-电位绝对值与界面蛋白含量上升。乳液凝胶的最终存储模量(G
卫星星历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了用户能否获得精确的定位服务。当前北斗系统中星上对于导航星历完好性的保障仅限于对下发的星历与地面站上传的星历是否一致进行了校验,而对于地面站上传的星历本身是否准确却没有进行探究。本文结合北斗卫星的历史星历,提出了两种卫星导航电文自主完好性监测的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卫星导航星历自主完好性监测的场景,对广播星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一是研究了广播星历计算时刻在参考时刻
新元古代大塘坡期,贵州松桃等地形成锰矿集聚区,并发育4个世界级锰矿床,累计探明锰资源量达7亿t。但是什么地质条件下,能导致如此巨量的锰质富集成矿,其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含锰岩系大塘坡组基底板溪群及海底火山岩含锰性、江南造山带演化以及Rodinia超大陆解体与锰矿成矿关系分析,认为基底板溪群中锰含量高,MnO含量达到0.16%,板溪群风化壳中锰含量更高,MnO达0.88
地图以形象化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时空数据中蕴含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制图技术和可视化载体的发展,地图的制图形式愈加丰富,信息表达与交互能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2016年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的新一波发展浪潮兴起,以Holo Lens、Magic leap、苹果、华为等为代表的商用AR设备成熟,使AR成为地图制图和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新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地物分割是SAR影像解译的一个基本环节。传统的地物分割算法存在大量人工干预,复杂度高,在泛化性和时效性上都无法达到要求。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因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在图像分割领域发展迅速。在SAR大数据背景下,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可以依托海量的标注数据进行权重迭代更新,使得模型输出能够逼近标注结果。深度学习模型的产生是专家知识与
地表蒸散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水资源耗散的重要形式。研究农田作物蒸散模型,是掌握作物耗水规律,提升灌溉效率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现有的主流蒸散模型在地块尺度的应用受到可用数据限制、像元尺度效应等影响,数据表征能力和精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地块尺度的地表参量特征,需要突破现有能量平衡蒸散模型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需求,从蒸散机理出发开展高分辨率地块尺度蒸散模型研究,建立完整高精度的地块蒸散估算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以贸易制裁为主要手段的国际政治博弈,农业生产与农业安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药(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肥(氮肥等)的精准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感能够提供高效、无损、实时、大面积的田间观测,为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作物胁迫与衰老的发生机理以及光谱响应机制进行研究,针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