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目前记载有55种,多数种属中国特有,主要分为大花类群和小花类群,小花类群约25种,中国占18种。本研究对中国Epimedium属小花类群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包括文献查考、原植物形态鉴定,叶背非腺毛鉴别,并对不同种类、不同部位、不同物候期的小花类群部分药材进行了有效成分总黄酮、淫羊藿苷含量测定分析。 通过腊叶标本考证,结合野外考察数据,对中国Epimedium属小花类群分布和分类进行整理及分析,编制了新的分种检索表,对《中国植物志》该类群的分类处理进行了修订:将多花淫羊藿、光叶淫羊藿作为天平山淫羊藿的异名处理;确认毡毛淫羊藿为一独立种。同时发现一贵州新记录种长蕊淫羊藿。 首次对中国Epimedium属小花类群进行叶背非腺毛形态系统研究,数据的记录采用文字描述和光学显微镜数码摄影两种方式,结果表明:该类群叶背非腺毛形态结构专属性强,极具分类学价值,以此建立的非腺毛分类检索表能方便有效地鉴别小花类群植物,对其商品药材的来源鉴定意义重大,具有实用价值。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部分中国Epimedium属小花类群地上部分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除药典种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淫羊藿符合药典标准外,无距淫羊藿、川鄂淫羊藿、剑河淫羊藿、万山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的质量也都符合或超过药典标准,其中江口产天平山淫羊藿质量最好。 通过以天平山淫羊藿等为代表进行的淫羊藿药材不同部位质量对比、不同物候期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研究,得出淫羊藿各药用部位中淫羊藿苷及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叶>根>茎;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从花前期至花期迅速增加,在花期时达到最高值,之后持续下降,其药材生产以花期至果期采收地上部分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