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期望一直是教育者和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能够对学生的成绩、课堂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学生成绩和表现的影响,而对心理特质(如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并且研究方法大多数以定量分析为主,能够真正揭示学生心理变化的定性分析的使用较少。所以,本文试图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法研究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的期望性行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本研究以教师期望理论为指导,主要讨论和解决两个问题:(l)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期望通过哪些行为体现出来;(2)教师期望的改善对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有哪些影响。本研究为以三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课堂提问,并按照教师期望的训练目标对他们的回答做出反馈。研究者采用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总结和概括教师期望的具体行为表现和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发现:(1)课堂提问环节能够体现教师期望的行为有12种:表扬、微笑/眼神、鼓励/纠正、提问、给予评价、靠近学生、引导回答、提供个人帮助、肢体接触、恰当使用副语言、使用课堂礼貌语和延迟回答;(2)教师期望性行为的前7种对学生的英语学科自我概念影响较为显著,言语行为多于非言语行为。(3)经过教师期望性行为的调整,学生所感知到的期望和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后测水平都显著高于前测水平;教师期望与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呈正相关关系。(4)教师期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提高,其具体影响为:学生增加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英语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以及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结论:(1)课堂提问中教师期望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传递,言语行为包括表扬、鼓励/纠正、提问、给予评价、引导回答、提供个人帮助、恰当使用副语言和使用课堂礼貌语(八项),非言语行为包括微笑/眼神、靠近学生、肢体接触和延迟回答(四项);其中表扬、鼓励/纠正、提问、给予评价、引导回答、微笑/眼神和靠近学生这7项期望性行为对学生的英语学科自我概念影响较为显著;教师期望的言语行为使用多于非言语行为;(2)教师期望的改善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增强,具体表现在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提高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增加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本研究对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恰当选择积极的期望性行为提供一些参考,以发挥教师期望的最大效果,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发展和英语学习的进步。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为课堂提问中教师期望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和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文字信息以丰富现有理论成果。